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 时代诉求: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已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 第14页 |
1.2 现实需要: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亟待提高 | 第14-15页 |
1.3 核心问题: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总体水平不高 | 第15-16页 |
1.4 提升渠道:体育课对闲暇时间体力活动水平的跨情境促进 | 第16-17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页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6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46页 |
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 国内体力活动研究 | 第22-29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2.2 体力活动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第22-24页 |
2.3 体力活动研究内容分析 | 第24-29页 |
3 国外体力活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 | 第29-43页 |
3.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0-35页 |
3.2 自我决定理论 | 第35-43页 |
4 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整合研究 | 第43-44页 |
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预测理论模型构建 | 第46-5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3 行为预测理论观点梳理 | 第48-51页 |
3.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48-50页 |
3.2 自我决定理论 | 第50-51页 |
4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预测理论的整合 | 第51-53页 |
4.1 理论整合的互补性 | 第51-52页 |
4.2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两种情境的关联性 | 第52-53页 |
5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预测理论模型的因素结构 | 第53-55页 |
6 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预测模型检验 | 第57-8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7-6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57-6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6-76页 |
3.1 共同方法偏误的检验 | 第66-67页 |
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67-68页 |
3.3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68-72页 |
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72-7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76-83页 |
4.1 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性分析 | 第77-78页 |
4.2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预测理论模型的验证与修订 | 第78-81页 |
4.3 实践启示 | 第81-83页 |
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干预研究 | 第84-10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5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85-93页 |
2.1 实验对象 | 第85-86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86-87页 |
2.3 需求支持教学方式培训计划 | 第87-88页 |
2.4 实验安排与程序 | 第88-90页 |
2.5 测量工具 | 第90-92页 |
2.6 实验操作核查 | 第92页 |
2.7 学生访谈 | 第92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92-9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93-102页 |
3.1 初步分析 | 第93页 |
3.2 干预执行的保真度 | 第93-94页 |
3.3 自主动机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94-97页 |
3.4 计划行为理论中社会认知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97-101页 |
3.5 闲暇时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101-10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102-108页 |
4.1 体育教师激励风格的改变 | 第102-104页 |
4.2 青少年体力活动自主动机的改变 | 第104-105页 |
4.3 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社会认知的改变 | 第105-106页 |
4.4 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的改变 | 第106-108页 |
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9-112页 |
1 结论 | 第109页 |
2 建议 | 第109-112页 |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1 研究不足 | 第112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件 | 第126-141页 |
学习工作经历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情况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