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论文--热核装置论文

液态锂与固态铜和钨相互作用的原子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7-27页
    1.1 聚变能第17-18页
    1.2 锂、钨、铜在聚变装置中的应用第18-22页
        1.2.1 托卡马克第18-19页
        1.2.2 固体第一壁第19-20页
        1.2.3 液态锂第一壁第20-22页
    1.3 固液界面第22-25页
        1.3.1 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第22-23页
        1.3.2 固液界面的扩散特性第23-24页
        1.3.3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润湿过程第24-25页
    1.4 总结与选题说明第25-27页
第2章 模型与方法第27-35页
    2.1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第27-28页
    2.2 数值积分算法第28-30页
    2.3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第30-32页
        2.3.1 对势第30页
        2.3.2 EAM势第30-31页
        2.3.3 Finnis-Sinclair势第31-32页
    2.4 系综理论第32-33页
    2.5 边界条件与近邻表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锂铜钨元素及二元合金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第35-52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元素势的构建第36-44页
        3.2.1 元素势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第36-38页
        3.2.2 势参数拟合过程第38-39页
        3.2.3 锂、铜、钨元素势的验证第39-44页
    3.3 合金势的构建第44-51页
        3.3.1 合金势的形式第44-45页
        3.3.2 锂-铜合金势参数确定及势的验证第45-49页
        3.3.3 锂钨合金势参数的确定及检验第49-51页
    3.4 本章小节第51-52页
第4章 固液界面结构第52-73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模型与计算方法第52-55页
        4.2.1 初始模型构建第52-54页
        4.2.2 常用物理量的计算第54-55页
    4.3 铜锂固液界面结构特征第55-66页
        4.3.1 铜锂界面处固体结构第55-57页
        4.3.2 铜锂界面处液体锂的法向密度分布第57-58页
        4.3.3 铜锂界面处液体锂的有序化程度第58-59页
        4.3.4 铜锂界面处液态锂层内结构第59-66页
    4.4 钨锂固液界面第66-71页
        4.4.1 钨锂界面处固体结构第66-68页
        4.4.2 钨锂界面处锂的法向密度分布第68-70页
        4.4.3 钨锂界面处液态锂的分层结构第70-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固液界面扩散机制第73-94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模型与方法第73-76页
        5.2.1 固熔界面模型参数第73-74页
        5.2.2 铜锂及钨锂固液界面模型参数第74-75页
        5.2.3 分析方法第75-76页
    5.3 固熔界面第76-81页
        5.3.1 类固体层的结构第76页
        5.3.2 界面处扩散特性第76-79页
        5.3.3 一维随机行走模型第79-80页
        5.3.4 取向效应第80-81页
    5.4 铜-锂界面第81-88页
        5.4.1 长程扩散第81-83页
        5.4.2 短程扩散第83-87页
        5.4.3 扩散系数第87-88页
    5.5 钨-锂固液界面扩散机制第88-92页
        5.5.1 位移分布第88-90页
        5.5.2 短程扩散第90-91页
        5.5.3 扩散系数第91-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液态锂在钨表面上的润湿特性第94-107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模型与参数第94-96页
        6.2.1 液滴锂在光滑钨表面第94-95页
        6.2.2 锂薄膜在光滑的钨表面第95页
        6.2.3 平行刻槽表面第95-96页
        6.2.4 垂直刻槽表面第96页
        6.2.5 预处理表面第96页
    6.3 锂在钨光滑表面的润湿行为第96-99页
        6.3.1 锂在钨光滑表面上的润湿第96-98页
        6.3.2 锂薄膜在钨表面上的反润湿行为第98-99页
    6.4 表面形貌对润湿行为的影响第99-104页
        6.4.1 钨表面刻槽对锂润湿行为的影响第100-102页
        6.4.2 垂直刻槽方式对润湿的影响第102页
        6.4.3 刻槽表面上锂原子的扩散特性第102-104页
    6.5 表面预处理第104-105页
    6.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2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导热反问题的热掺混管道内壁面温度波动的反演
下一篇:微电网中虚拟同步发电机并联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