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湛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研究述评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5-17页
        1.4.1 研究创新第15-16页
        1.4.2 研究不足第16-17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7-20页
    2.1 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7页
        2.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7-18页
        2.1.3 雷剧第18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文化再生产理论第18-19页
        2.2.2 遗产活态保护论第19页
        2.2.3 文化产业化理论第19-20页
3 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概况及现状调查第20-28页
    3.1 湛江市雷剧发展情况概述第20-23页
        3.1.1 剧团管理与组织运营情况第20-21页
        3.1.2 法规政策与政府扶持情况第21-22页
        3.1.3 群体市场与行会发展情况第22-23页
    3.2 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第23-28页
        3.2.1 调查过程与样本描述第23页
        3.2.2 问卷调查: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现状及公众认知调查第23-25页
        3.2.3 定向访谈: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第25-28页
4 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4.1 传承代表数量有限,后继新人培育困难第28页
    4.2 受众群体认同弱化,价值归属危机加重第28-29页
    4.3 演出剧团参差不齐,合作竞争互动缺乏第29页
    4.4 政府扶持力度偏弱,推动发展力量不足第29-30页
    4.5 系统保护相对缺乏,市场环境不容乐观第30-31页
5 地方典型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借鉴与启示第31-36页
    5.1 地方典型非遗项目发展现状分析第31-33页
        5.1.1 侗戏发展现状分析第31-32页
        5.1.2 潮剧发展现状分析第32页
        5.1.3 黄梅戏发展现状分析第32-33页
    5.2 地方典型非遗项目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第33-36页
        5.2.1 主要依托第33-34页
        5.2.2 发展优势第34页
        5.2.3 发展经验第34-36页
6 湛江市雷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第36-41页
    6.1 加大传承代表扶持,全力培育传承新人第36-37页
        6.1.1 多维度加强对雷剧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力度第36页
        6.1.2 有效发挥雷剧传承展示能力和典型作用第36页
        6.1.3 积极利用多渠道和途径促进雷剧有序传承第36-37页
    6.2 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扩大雷剧认同群体第37-38页
        6.2.1 充分有效地发挥党政宣传普及作用第37页
        6.2.2 加大雷剧下乡进城展演宣传力度第37页
        6.2.3 有计划地推动雷剧普及教育进校园活动第37-38页
    6.3 完善剧团体系管理,健全合作竞争机制第38-39页
        6.3.1 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剧团共同共荣发展第38页
        6.3.2 建立雷剧系统保护工程加强政府监管第38页
        6.3.3 结合实际持续推进剧团转企改制工作第38-39页
    6.4 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增强发展支撑力量第39页
        6.4.1 对接市场需求加快雷剧产业化发展第39页
        6.4.2 建立雷剧发展智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第39页
    6.5 增强雷剧系统保护,着力优化市场环境第39-41页
        6.5.1 完善以雷剧为核心的法规建设第39页
        6.5.2 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第39-41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1-42页
    7.1 研究结论第41页
    7.2 研究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附录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49页
导师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族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空间及文化表征研究--兼论个人作品《敖尔波·户日幕》
下一篇:乌托邦冲动:拟人化动物世界《疯狂动物城》中的身份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