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蒙古族题材影视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草原纪录片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5-16页 |
五、蒙古族题材纪录片创作史述略 | 第16-19页 |
(一)蒙古族题材纪录片的萌芽时期 | 第16-17页 |
(二)蒙古族题材纪录片多元化时期 | 第17页 |
(三)蒙古族题材纪录片的黄金时期 | 第17-18页 |
(四)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纪录片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空间及空间构成 | 第19-28页 |
一、纪录片原生态审美空间的裂变与追寻 | 第20-21页 |
二、地理性和社会性审美空间创造的可能 | 第21-22页 |
三、“构成空间”及“第三空间”的建构 | 第22-25页 |
四、以“整体关联”为主的艺术生态批评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文化表征在蒙古族题材纪录片中的视听呈现 | 第28-36页 |
一、日常生活话语的隐喻性表达 | 第29-30页 |
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 第30-32页 |
三、文化与地理空间的双重建构 | 第32-34页 |
四、蒙古族题材纪录片的价值探究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敖尔波·户日幕》的视听语言及其审美空间 | 第36-39页 |
一、地理审美空间 | 第36-37页 |
二、社会审美空间 | 第37-38页 |
三、心理审美空间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敖尔波·户日幕》的空间叙事及其表征实践 | 第39-43页 |
一、民族地域性文化的视听构成 | 第39-40页 |
二、影像哲学彰显空间的多重内涵 | 第40-41页 |
三、民俗符号的象征以及民族认同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创作阐述 | 第43-56页 |
一、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导演阐述 | 第43-49页 |
(一)纪录片拍摄内容 | 第43-44页 |
(二)纪录片主要人物 | 第44页 |
(三)纪录片背景音乐 | 第44-45页 |
(四)纪录片同期声运用 | 第45-46页 |
(五)纪录片解说词设计 | 第46-48页 |
(六)纪录片题材与主题 | 第48-49页 |
二、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摄像阐述 | 第49-50页 |
三、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剪辑阐述 | 第50-51页 |
四、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叙事风格 | 第51-54页 |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 第51-52页 |
(二)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 | 第52-53页 |
(三)板块式的叙事结构 | 第53-54页 |
五、纪录片《敖尔波·户日幕》总结与反思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