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临床研究 | 第10-32页 | 
| 1.1 研究路线 | 第10-11页 | 
| 1.2 病例来源及收集 | 第11页 | 
| 1.3 西医诊断标准及分类 | 第11-12页 | 
| 1.3.1 单纯性近视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1.3.2 临床分类 | 第12页 | 
| 1.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 1.5.1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1.5.2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1.5.3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 1.5.4 脱落标准 | 第14页 | 
| 1.5.5 中止标准 | 第14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1.6.1 研究设计 | 第14-15页 | 
| 1.6.2 治疗方法 | 第15-17页 | 
| 1.6.3 观察疗程 | 第17页 | 
| 1.7 检查仪器及方法 | 第17-19页 | 
| 1.7.1 检查仪器 | 第17页 | 
| 1.7.2 检查方法 | 第17-19页 | 
| 1.8 疗效评价 | 第19-21页 | 
| 1.8.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 1.8.2 临床症候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 第20-21页 | 
| 1.9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 1.10 安全性观察 | 第21页 | 
| 1.11 研究结果 | 第21-32页 | 
| 1.11.2 干预前的基线资料比较 | 第22-25页 | 
| 1.11.3 疗效分析 | 第25-32页 | 
| 2.讨论与分析 | 第32-52页 | 
| 2.1 现代医学对近视的研究 | 第32-41页 | 
| 2.1.1 病因 | 第32-35页 | 
| 2.1.2 近视发生的机制 | 第35-37页 | 
| 2.1.3 治疗 | 第37-41页 | 
| 2.2 祖国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第41-49页 | 
| 2.2.1 古代医家对近视认识的源流 | 第41-42页 | 
| 2.2.2 中医对近视的防治措施 | 第42-44页 | 
| 2.2.3 中医体质 | 第44-45页 | 
| 2.2.4 立题依据 | 第45-46页 | 
| 2.2.5 组方配伍及方义 | 第46-48页 | 
| 2.2.6 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 | 第48-49页 | 
| 2.3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口服一年期干预青少年近视随访一年期的临床疗效探讨 | 第49-52页 | 
| 2.3.1 对裸眼视力、屈光度的远期临床疗效探讨 | 第49-51页 | 
| 2.3.2 对眼局部及全身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问题、展望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综述 | 第6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