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厘清 | 第18-21页 |
2.1.1 理想、信念、信仰 | 第18-19页 |
2.1.2 理想信念 | 第19-20页 |
2.1.3 理想信念教育 | 第20-21页 |
2.2 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 第21-22页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4-32页 |
3.1 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3.2.1 学员的理想信念水平亟待提升 | 第25-27页 |
3.2.2 抗战统战工作的现实需要 | 第27-28页 |
3.3 抗日军政大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保障 | 第28-32页 |
3.3.1 相对和平的校园环境 | 第28页 |
3.3.2 党对学校的正确领导 | 第28-29页 |
3.3.3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 第29-31页 |
3.3.4 学员渴望思想的洗礼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载体 | 第32-47页 |
4.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 第32-42页 |
4.1.1 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 第32-34页 |
4.1.2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第34-37页 |
4.1.3 共产党员党性教育 | 第37-40页 |
4.1.4 抗战救国信念教育 | 第40-42页 |
4.2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 | 第42-47页 |
4.2.1 严谨规范的管理载体 | 第42-43页 |
4.2.2 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 | 第43-45页 |
4.2.3 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与特色 | 第47-56页 |
5.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 第47-50页 |
5.1.1 理论灌输与疏导教育法 | 第47-48页 |
5.1.2 激励与感染教育法 | 第48-49页 |
5.1.3 榜样示范与实践锻炼法 | 第49-50页 |
5.2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 | 第50-56页 |
5.2.1 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教育规律 | 第50-51页 |
5.2.2 突出“少而精”的教育内容 | 第51-52页 |
5.2.3 创新机动灵活的战时教育方法 | 第52-53页 |
5.2.4 课外“补助教育”与正规课程的配合 | 第53-54页 |
5.2.5 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融合 | 第54页 |
5.2.6 共产主义理想与抗战救国现实需要的结合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与经验 | 第56-64页 |
6.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 第56-60页 |
6.1.1 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抗日骨干 | 第56-57页 |
6.1.2 促进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 第57-58页 |
6.1.3 培育出抗大精神,形成抗大作风 | 第58-59页 |
6.1.4 助力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59-60页 |
6.2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 | 第60-64页 |
6.2.1 理想信念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 第60页 |
6.2.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60-61页 |
6.2.3 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因材施教 | 第61页 |
6.2.4 继承和发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 | 第61-62页 |
6.2.5 强化理想信念的体制机制保障 | 第62页 |
6.2.6 将“顶天”的理想与立地的“行动”相统一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