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紧迫性 | 第11-13页 |
1.1.2 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 第13页 |
1.1.3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困境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0页 |
2.1 百花争鸣,谁能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 | 第19-21页 |
2.1.1 传统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探讨 | 第19-20页 |
2.1.2 现有文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释 | 第20-21页 |
2.2 危机意识,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 第21-25页 |
2.2.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和途径的探讨 | 第21-23页 |
2.2.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和测度 | 第23-25页 |
2.3 能者多劳,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 第25-29页 |
2.3.1 分权还是集权?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 第26页 |
2.3.2 阻碍还是促进?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2.3.3 激励还是束缚?官员晋升、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2.3.4 地方政府其他行为与经济发展 | 第28-29页 |
2.4 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和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 第30-42页 |
3.1 原有经济增长分析框架的局限:如何更持久的发展 | 第30-31页 |
3.2 研究视角的转换:从重视生产要素到关注政府作用 | 第31-32页 |
3.2.1 市场VS政府: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演进 | 第31-32页 |
3.2.2 放任VS干预: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现实依据 | 第32页 |
3.3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逻辑 | 第32-38页 |
3.3.1 地方政府外部性和自身利益的界定 | 第33-34页 |
3.3.2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背离 | 第34-37页 |
3.3.3 从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渡的条件——制度引入 | 第37-38页 |
3.4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框架 | 第38-41页 |
3.4.1 财政激励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38-39页 |
3.4.2 政治激励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39页 |
3.4.3 竞争激励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39-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42-53页 |
4.1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环境演进 | 第42-47页 |
4.1.1 “高度集权到适度分权”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轨迹 | 第42-45页 |
4.1.2 “从政治考核到合理选拔”干部人事制度的演变轨迹 | 第45-46页 |
4.1.3 “从行政收紧到市场开放”其他外部环境的演变轨迹 | 第46-47页 |
4.2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界定视角:委托代理与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4.3 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地方政府行为界定与机理 | 第48-50页 |
4.4 地方政府行为的特征及存在困境 | 第50-51页 |
4.4.1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特征 | 第50页 |
4.4.2 地方政府困境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状及程度分析 | 第53-66页 |
5.1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再界定:五大发展理念视角 | 第53-55页 |
5.1.1 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认识过程 | 第53-54页 |
5.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五大发展理念 | 第54-55页 |
5.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5-59页 |
5.2.1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分析框架 | 第55-57页 |
5.2.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58页 |
5.2.3 指标形成及数据方法说明 | 第58-59页 |
5.3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分析 | 第59-61页 |
5.3.1 数据说明与指标权重 | 第59-60页 |
5.3.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 | 第60-61页 |
5.4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划分 | 第61-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创新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66-80页 |
6.1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创新发展:原因和机理的探讨 | 第66-68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68-70页 |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 第68-69页 |
6.2.2 计量模型与变量 | 第69-70页 |
6.3 各省经济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 第70-73页 |
6.3.1 各省全要素生产率(TFP)估算 | 第70-71页 |
6.3.2 各省创新发展水平结果及基本特征 | 第71-73页 |
6.4 地方政府行为对各省创新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73-79页 |
6.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80-93页 |
7.1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协调发展:原因和机理 | 第80-82页 |
7.2 研究设计 | 第82-85页 |
7.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82-84页 |
7.2.2 计量模型与变量 | 第84-85页 |
7.3 各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综合测度 | 第85-88页 |
7.4 地方政府行为对各省协调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88-91页 |
7.5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八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绿色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93-104页 |
8.1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绿色发展:原因和机理 | 第93-95页 |
8.2 研究设计 | 第95-97页 |
8.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95-97页 |
8.2.2 计量模型与变量 | 第97页 |
8.3 各省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 第97-100页 |
8.4 地方政府行为对各省绿色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100-102页 |
8.5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九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开放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104-113页 |
9.1 中国各省开放发展规模测度 | 第104-106页 |
9.2 中国开放发展水平的思考 | 第106-110页 |
9.2.1 规模是否等于质量的再明确 | 第106-109页 |
9.2.2 开放发展内涵的扩展及科学评价 | 第109-110页 |
9.3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开放发展的理论探讨 | 第110-112页 |
9.4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十章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共享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113-124页 |
10.1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共享发展:原因和机理 | 第113-114页 |
10.2 研究设计 | 第114-116页 |
10.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114-116页 |
10.2.2 计量模型与变量 | 第116页 |
10.3 各省经济发展共享水平综合测度 | 第116-118页 |
10.4 地方政府行为对各省共享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118-123页 |
10.5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十一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路径及政策启示:基于地方政府行为视角 | 第124-130页 |
11.1 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 第124-125页 |
1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与路径 | 第125-130页 |
第十二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0-133页 |
12.1 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1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