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辐射热环境下热舒适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2.2 辐射热环境下人体主观感觉实验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室内热环境人体生理反应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辐射热环境人体热舒适实验平台 | 第17-25页 |
2.1 可切换辐射热环境人工气候室 | 第17-18页 |
2.2 受试者基本信息 | 第18-19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19-20页 |
2.3.1 室内热环境参数实测 | 第19页 |
2.3.2 人体主观热舒适投票 | 第19-20页 |
2.3.3 皮肤温度实测 | 第20页 |
2.4 实验仪器介绍 | 第20-22页 |
2.5 实验工况与流程 | 第22-24页 |
2.5.1 冬季辐射供暖实验 | 第22-23页 |
2.5.2 夏季辐射供冷实验 | 第23页 |
2.5.3 实验流程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辐射供暖环境下人体热舒适评价分析 | 第25-37页 |
3.1 室内环境参数实测结果 | 第25-28页 |
3.1.1 室内空气温度 | 第25-26页 |
3.1.2 相对湿度 | 第26页 |
3.1.3 空气流速 | 第26页 |
3.1.4 平均辐射温度 | 第26-27页 |
3.1.5 操作温度 | 第27-28页 |
3.2 基于人体主观热舒适投票结果评价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热感觉投票TSV | 第28-29页 |
3.2.2 热舒适投票TCV | 第29-30页 |
3.3 基于PMV—PPD模型评价分析 | 第30-31页 |
3.4 皮肤温度与人体主观热舒适评价关系 | 第31-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4章 辐射供冷环境下人体热舒适评价分析 | 第37-47页 |
4.1 室内环境参数实测结果 | 第37-39页 |
4.1.1 室内空气温度 | 第37-38页 |
4.1.2 相对湿度 | 第38页 |
4.1.3 空气流速 | 第38页 |
4.1.4 平均辐射温度 | 第38-39页 |
4.1.5 操作温度 | 第39页 |
4.2 基于人体主观热舒适投票结果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4.2.1 热感觉投票TSV | 第39-40页 |
4.2.2 热舒适投票TCV | 第40-41页 |
4.3 基于PMV—PPD模型评价分析 | 第41页 |
4.4 皮肤温度与人体主观热舒适评价关系 | 第41-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基于操作温度和皮肤温度的辐射热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47-65页 |
5.1 多重共线性 | 第47-48页 |
5.1.1 多重共线性的含义及危害 | 第47页 |
5.1.2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5.2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思想及优点 | 第48-51页 |
5.2.1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思想 | 第48-51页 |
5.2.2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优点 | 第51页 |
5.3 基于操作温度和皮肤温度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51-63页 |
5.3.1 顶板辐射供暖热舒适模型 | 第52-55页 |
5.3.2 地板辐射供暖热舒适模型 | 第55-57页 |
5.3.3 顶板辐射供冷热舒适模型 | 第57-59页 |
5.3.4 地板辐射供冷热舒适模型 | 第59-62页 |
5.3.5 评价模型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