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实时性能分析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实时演算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时间自动机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时性能分析方法 | 第17-33页 |
2.1 实时演算 | 第17-22页 |
2.1.1 环境、资源和任务模型 | 第18-21页 |
2.1.2 RTC Toolbox简介 | 第21-22页 |
2.2 UPPAAL | 第22-28页 |
2.2.1 时间自动机理论 | 第22-26页 |
2.2.2 UPPAAL实时系统建模工具简介 | 第26-28页 |
2.3 性能分析指标 | 第28-30页 |
2.4 调度策略 | 第30-33页 |
2.4.1 可抢夺式固定优先级调度 | 第30页 |
2.4.2 FIFO(先进先出)调度 | 第30-33页 |
第3章 基于RTC的分布式异构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第33-57页 |
3.1 分布式异构通信系统 | 第33-36页 |
3.1.1 网络拓扑结构 | 第34-35页 |
3.1.2 应用/网络通信 | 第35页 |
3.1.3 NAC/QoS | 第35页 |
3.1.4 系统需求 | 第35-36页 |
3.2 时间和内存消耗计算 | 第36-38页 |
3.2.1 多元周期性曲线的操作 | 第36-37页 |
3.2.2 向上取整与向下取整操作 | 第37-38页 |
3.3 有界实时演算 | 第38-45页 |
3.2.1 安全的曲线近似 | 第39-40页 |
3.2.2 算法基本流程 | 第40-41页 |
3.2.3 PBOO与PMOO下的有界RTC | 第41-45页 |
3.2.4 转化为非周期曲线 | 第45页 |
3.4 MPA-RTC框架下的建模 | 第45-52页 |
3.4.1 MPA-RTC的一般性假设 | 第46页 |
3.4.2 通信资源建模 | 第46-48页 |
3.4.3 以太网连接 | 第48页 |
3.4.4 NAC上的QoS功能 | 第48-50页 |
3.4.5 普通开关与QoS开关 | 第50-51页 |
3.4.6 终端设备到服务器的整体模型 | 第51-52页 |
3.4.7 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整体模型 | 第52页 |
3.5 案例研究结果 | 第52-55页 |
3.5.1 DEV→SERV | 第52-54页 |
3.5.2 SERV→DEV | 第54页 |
3.5.3 分析时间对比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基于UPPAAL和时序图的航拍视频跟踪系统性能分析 | 第57-93页 |
4.1 分析动机 | 第57-58页 |
4.2 航拍视频跟踪系统描述及相关问题 | 第58-66页 |
4.2.1 视频帧处理子系统 | 第59-62页 |
4.2.2 追踪&镜头控制子系统 | 第62-66页 |
4.3 时序图证明及分析 | 第66-81页 |
4.3.1 视频帧处理子系统 | 第66-75页 |
4.3.2 追踪&镜头控制子系统 | 第75-81页 |
4.4 UPPAAL实时建模工具仿真及验证 | 第81-90页 |
4.4.1 视频帧处理子系统 | 第81-87页 |
4.4.2 追踪&镜头控制子系统 | 第87-90页 |
4.5 实时演算局限性分析 | 第90-9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3-95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3页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