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栅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和优化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发展太阳能电池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太阳能电池发展综述 | 第10-11页 | 
| 1.3 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 | 第11-12页 | 
| 1.4 光子晶体结构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 第12-16页 | 
| 1.4.1 一维光子晶体 | 第13-14页 | 
| 1.4.2 二维光子晶体 | 第14-15页 | 
| 1.4.3 三维光子晶体 | 第15-16页 | 
| 1.5 Si材料太阳能电池 | 第16-17页 | 
| 1.5.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16-17页 | 
| 1.5.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17页 | 
| 1.6 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7-18页 | 
| 1.7 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18-19页 | 
| 1.8 本文架构 | 第19-20页 | 
| 2 微纳结构太阳能电池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 2.1 电磁场理论 | 第20-21页 | 
|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0页 | 
| 2.1.2 赫姆霍兹方程 | 第20-21页 | 
| 2.2 严格耦合波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2.3 严格耦合波方程推导 | 第22-29页 | 
| 2.3.1 TE波入射 | 第24-26页 | 
| 2.3.2 TM波入射 | 第26-29页 | 
| 3 基于光栅结构砷化镓吸收特性研究 | 第29-38页 | 
| 3.1 吸收层模型设计 | 第30页 | 
| 3.2 矩形光栅吸收层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30-37页 | 
| 3.2.1 吸收效率分析 | 第30-31页 | 
| 3.2.2 填充比对吸收效率影响 | 第31-33页 | 
| 3.2.3 光线入射角对吸收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2.4 电磁场分布特性研究 | 第35-37页 | 
| 3.3 总结 | 第37-38页 | 
| 4 不同光栅结构吸收层的优化设计 | 第38-47页 | 
| 4.1 光栅结构填充比的优化 | 第38-39页 | 
| 4.2 光栅结构刻槽深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 4.3 光栅结构初步优化 | 第40-41页 | 
| 4.4 长波长高吸收率光栅结构的优化 | 第41-46页 | 
| 4.4.1 双填充比光栅结构电池优化 | 第43-44页 | 
| 4.4.2 双层光栅电池结构优化 | 第44-46页 | 
| 4.5 优化结构结果对比 | 第46页 | 
| 4.6 总结 | 第46-47页 | 
| 5 高反射率背反层光栅的应用 | 第47-50页 | 
| 5.1 底部反射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48页 | 
| 5.2 底部反射层对吸收层吸收率的增强作用 | 第48-49页 | 
| 5.3 总结 | 第49-5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 6.1 总结 | 第50页 | 
| 6.2 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