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意义与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 第12-24页 |
一、梁启超生平与其新民思想的产生 | 第12-13页 |
二、产生的背景 | 第13-15页 |
(一) 内忧:新民思想萌生的内在动力 | 第13-14页 |
(二) 外患:新民思想产生的外部压力 | 第14-15页 |
三、理论来源 | 第15-24页 |
(一) 中华文化的熏陶 | 第15-19页 |
(二) 西学东渐的启迪 | 第19-24页 |
第三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概述 | 第24-31页 |
一、民族国家观念为新民思想的基本内核 | 第24-26页 |
(一) 民族的观念 | 第24-25页 |
(二) 国家的观念 | 第25-26页 |
二、“破坏主义”的创新破立为新民思想的先导 | 第26-27页 |
三、追求独立、自治与自由为新民思想的精髓 | 第27-29页 |
四、公德与私德为新民思想的灵魂 | 第29-31页 |
(一) 无公德则不能团 | 第29-30页 |
(二) 无私德则不能立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第31-39页 |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进步性 | 第31-34页 |
(一) 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塑造新民形象 | 第31-33页 |
(二) 提出了塑造国民素质的新标准,唤醒国民意识 | 第33页 |
(三) 为正在到来的国家制度变化奠定国民文化心理基础 | 第33-34页 |
二、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局限性 | 第34-39页 |
(一) 过分强调“群利”,未给个人权利以相应的平衡 | 第35-36页 |
(二) 国民品性中的缺陷有所放大 | 第36-37页 |
(三) 较多强调思想观念作用,忽视实践改造力量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39-47页 |
一、“新民”形象的现代元素,丰富当代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39-42页 |
(一) 积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主旋律 | 第39-40页 |
(二) 激发公民敢于竞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 | 第40-41页 |
(三) 自律自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41-42页 |
二、借鉴“新民”的培育思想,拓展当代公民教育方法途径 | 第42-47页 |
(一) 采合中西,丰富新民理想人格的文化资源 | 第42-44页 |
(二) 融通古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4-45页 |
(三) 完善制度,确保理想人格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