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群落主要木本植物营养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生态位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2 种间联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2 地势状况 | 第25页 |
2.3 气候状况 | 第25页 |
2.4 土壤条件 | 第25页 |
2.5 植被状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数据获取和整理 | 第27-39页 |
3.1 数据获取 | 第27-32页 |
3.1.1 野外调查 | 第27-31页 |
3.1.2 室内实验 | 第31-32页 |
3.2 数据整理 | 第32-39页 |
3.2.1 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 | 第32-37页 |
3.2.2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黄山松群落主要种群多维营养生态位 | 第39-5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4.1.1 生态位宽度 | 第40-41页 |
4.1.2 生态位重叠 | 第41页 |
4.1.3 生态位相似性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4.2.1 群落主要种群多维营养生态位宽度 | 第42-46页 |
4.2.2 群落主要种群多维营养生态位重叠 | 第46-50页 |
4.2.3 群落主要种群多维营养生态位相似性 | 第50-53页 |
4.3 讨论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黄山松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 | 第56-76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5.1.1 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 | 第57页 |
5.1.2 成对物种种间联结的联结性测度指标 | 第57-5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1页 |
5.2.1 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的总体关联性 | 第59-60页 |
5.2.2 乔木层种间联结性 | 第60-67页 |
5.2.3 灌木层种间联结性 | 第67-71页 |
5.3 讨论 | 第71-75页 |
5.3.1 种间联结 | 第71-73页 |
5.3.2 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结论 | 第76-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79页 |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