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罐式危货车后部防护装置结构设计和试验方案制定 | 第19-27页 |
2.1 罐式危货车后部防护装置的设计 | 第19-22页 |
2.1.1 圆管防护装置 | 第20页 |
2.1.2 方管防护装置 | 第20-22页 |
2.2 罐式危货车后部防护试验方案设计 | 第22-25页 |
2.2.1 试验方案 | 第22-24页 |
2.2.2 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罐式危货车后防护碰撞系统建模与参数控制 | 第27-39页 |
3.1 碰撞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7-33页 |
3.1.1 车辆质心高度的测量 | 第27-28页 |
3.1.2 大客车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1.3 罐式危货车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1.4 碰撞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3.2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2.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33页 |
3.2.2 网格离散化 | 第33-34页 |
3.2.3 单元质量检查 | 第34页 |
3.3 材料模型选择 | 第34-35页 |
3.3.1 车身骨架模型 | 第34-35页 |
3.3.2 底盘主要部件材料模型 | 第35页 |
3.4 部件之间联接 | 第35-36页 |
3.5 载荷和约束 | 第36页 |
3.5.1 重力加速度的设置 | 第36页 |
3.5.2 接触和摩擦 | 第36页 |
3.5.3 质量加载 | 第36页 |
3.6 求解参数设置 | 第36-38页 |
3.6.1 时间步长 | 第36-37页 |
3.6.2 求解时间的设定 | 第37页 |
3.6.3 质量缩放问题 | 第37页 |
3.6.4 系统沙漏控制 | 第37-38页 |
3.6.5 输出数据的设定 | 第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罐式危货车后防护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39-65页 |
4.1 客车-防护装置-固定壁障系统碰撞研究 | 第39-53页 |
4.1.1 碰撞试验仿真分析 | 第39-44页 |
4.1.2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 | 第44-50页 |
4.1.3 实车碰撞试验与模拟仿真的对比 | 第50-53页 |
4.2 客车-防护装置-罐式车辆系统碰撞研究 | 第53-64页 |
4.2.1 追尾试验仿真分析 | 第53-58页 |
4.2.2 实车足尺追尾试验 | 第58-63页 |
4.2.3 实车追尾试验与模拟仿真的对比 | 第63-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罐式危货车后防护装置结构吸能特性研究 | 第65-81页 |
5.1 不同壁厚结构防护装置吸能特性研究 | 第65-69页 |
5.1.1 不同壁厚结构改进方案设计 | 第65页 |
5.1.2 不同壁厚防护装置的吸能仿真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5.2 不同质量撞击条件下吸能特性研究 | 第69-79页 |
5.2.1 客车10吨撞击条件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70-75页 |
5.2.2 客车14吨撞击条件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75-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A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科研项目 | 第89-91页 |
附录B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