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医学地理学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2 分类体系 | 第12-13页 |
1.1.3 健康地理学 | 第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与地理因素的选取 | 第17-25页 |
2.1 弹性指标的选取 | 第17-21页 |
2.1.1 弹性指标简介 | 第17-19页 |
2.1.2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1.3 最终数据 | 第20-21页 |
2.2 地理因素的选取 | 第21-23页 |
2.2.1 地理位置与地势指标 | 第21-22页 |
2.2.2 气候指标 | 第22-23页 |
2.2.3 土壤指标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相关分析 | 第25-35页 |
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25-29页 |
3.1.1 空间自相关简介 | 第25页 |
3.1.2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25-29页 |
3.2 相关分析 | 第29-33页 |
3.2.1 相关分析简介 | 第29-30页 |
3.2.2 地理因素与颈动脉PWVβ参考值的相关分析 | 第30页 |
3.2.3 地理因素与颈动脉AC参考值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3.2.4 地理因素与颈动脉β参考值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3.2.5 地理因素与颈动脉Ep参考值的相关分析 | 第32页 |
3.2.6 地理因素与颈动脉AI参考值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4.1 方法简介 | 第35页 |
4.2 颈动脉弹性参考值的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4.2.1 回归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4.2.2 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主成分分析改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7-55页 |
5.1 主成分分析简介 | 第37-39页 |
5.1.1 方法概述 | 第37页 |
5.1.2 计算步骤 | 第37-39页 |
5.2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54页 |
5.2.1 PWVβ参考值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2页 |
5.2.2 β参考值的主成分分析 | 第42-46页 |
5.2.3 AC参考值的主成分分析 | 第46-51页 |
5.2.5 AI参考值的主成分分析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最优模型选择 | 第55-61页 |
6.1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指标的最优模型 | 第55-56页 |
6.2 顺应性(AC)指标的最优模型 | 第56页 |
6.3 僵硬度指数(β)指标的最优模型 | 第56-57页 |
6.4 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指标的最优模型 | 第57-58页 |
6.5 脉搏波放大系数(AI)指标的最优模型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空间分布 | 第61-67页 |
7.1 空间插值的方法概述 | 第61-62页 |
7.1.1 空间插值的类型 | 第61页 |
7.1.2 空间插值的原理 | 第61-62页 |
7.2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空间分析 | 第62-66页 |
7.2.1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正态分布检验 | 第62页 |
7.2.2 颈动脉弹性指标参考值的空间分布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73页 |
8.1 结论 | 第67-68页 |
8.2 机理探讨 | 第68-70页 |
8.2.1 气候指标的影响 | 第68-70页 |
8.2.2 纬度的影响 | 第70页 |
8.2.3 土壤因素的影响 | 第70页 |
8.3 创新点 | 第70-71页 |
8.4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