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主体结构设计与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第9-10页 |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0-14页 |
1.2.1 地震设防水准 | 第10-11页 |
1.2.2 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 | 第11-13页 |
1.2.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2 工程概况及结构布置 | 第17-39页 |
2.1 工程概述 | 第17-23页 |
2.1.1 建筑概述 | 第17-23页 |
2.1.2 结构概述 | 第23页 |
2.2 设计规范及分析软件 | 第23-24页 |
2.2.1 设计规范 | 第23-24页 |
2.2.2 计算软件 | 第24页 |
2.3 结构布置方案 | 第24-35页 |
2.3.1 结构材料强度信息 | 第34-35页 |
2.3.2 结构楼板厚度 | 第35页 |
2.4 荷载与作用 | 第35-36页 |
2.4.1 结构设计依据 | 第35-36页 |
2.4.2 楼面荷载 | 第36页 |
2.5 结构超限情况 | 第36-38页 |
2.5.1 高度超限分析 | 第36页 |
2.5.2 不规则类型分析 | 第36-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结构弹性抗震性能分析 | 第39-63页 |
3.1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 第39-41页 |
3.2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及思路 | 第41页 |
3.3 反应谱分析 | 第41-55页 |
3.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41页 |
3.3.2 结构阻尼比 | 第41-42页 |
3.3.3 有效质量系数 | 第42页 |
3.3.4 结构振型与周期 | 第42-44页 |
3.3.5 位移比 | 第44-46页 |
3.3.6 层间位移角 | 第46-48页 |
3.3.7 剪重比 | 第48-50页 |
3.3.8 刚重比 | 第50页 |
3.3.9 层间刚度比 | 第50-52页 |
3.3.10层间受剪承载力 | 第52-53页 |
3.3.11结构沿楼层质量分布 | 第53-54页 |
3.3.12反应谱分析小结 | 第54-55页 |
3.4 弹性时程分析 | 第55-61页 |
3.4.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方法 | 第55-56页 |
3.4.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8页 |
3.4.3 结构楼层底部剪力 | 第58-59页 |
3.4.4 结构楼层剪力 | 第59-60页 |
3.4.5 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3-77页 |
4.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 | 第63页 |
4.2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法 | 第63-64页 |
4.3 力学模型 | 第64-66页 |
4.3.1 弯矩-旋转角类型梁柱单元 | 第64-65页 |
4.3.2 非线性墙单元 | 第65页 |
4.3.3 本构关系 | 第65-66页 |
4.3.4 滞回模型 | 第66页 |
4.4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66-75页 |
4.4.1 结构楼层剪力 | 第66-67页 |
4.4.2 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 | 第67-69页 |
4.4.3 结构塑性铰状态 | 第69-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基于有限刚度加强层的结构布置方案 | 第77-93页 |
5.1 有限刚度加强层 | 第77-78页 |
5.1.1 有限刚度加强层的概念 | 第77页 |
5.1.2 有限刚度加强层的设置方法 | 第77页 |
5.1.3 有限刚度加强层构件的工作原理 | 第77-78页 |
5.1.4 有限刚度加强层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78页 |
5.2 有限刚度加强层方案 | 第78-79页 |
5.3 反应谱计算结果对比 | 第79-81页 |
5.4 弹性时程计算结果 | 第81-84页 |
5.4.1 结构楼层底部剪力 | 第82页 |
5.4.2 结构楼层剪力 | 第82-83页 |
5.4.3 层间位移角 | 第83-84页 |
5.5 弹塑性时程计算结果 | 第84-89页 |
5.5.1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 第84-85页 |
5.5.2 结构塑性铰状态 | 第85-89页 |
5.6 两种方案弹塑性时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研究生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