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添加碱金属化合物对Li-N-H体系储氢材料动力学性能的增强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5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金属(合金)氢化物储氢材料第11-14页
        1.2.1 AB_5型稀土系合金储氢材料第12-13页
        1.2.2 AB_2型Laves相储氢材料第13页
        1.2.3 AB型储氢合金第13-14页
        1.2.4 A_2B型镁基储氢合金第14页
    1.3 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第14-15页
    1.4 金属-氮-氢基储氢材料第15-16页
    1.5 Li-N-H基储氢材料研究现状第16-26页
        1.5.1 概述第16-17页
        1.5.2 基础研究第17-20页
        1.5.3 减小颗粒尺寸的研究第20-23页
        1.5.4 添加催化剂的研究第23-26页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1.7 参考文献第28-35页
第二章 碱金属氢氧化物加入对于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增强第35-51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6-37页
        2.2.2 样品的制备第37页
        2.2.3 结构表征测试第37页
        2.2.4 热脱附和等温脱附测试第37-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2.3.1 碱金属氢氧化物添加的LiNH_2-LiH体系的脱氢性能研究第38-39页
        2.3.2 不同含量KOH添加对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2.3.3 KOH添加LiNH_2-LiH样品的脱氢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第41-43页
        2.3.4 KOH添加改善LiNH_2-LiH体系脱氢动力学性能的反应机理第43-47页
    2.4 结论第47-48页
    2.5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第三章 碱金属氢化物添加对于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增强第51-69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52-53页
        3.2.2 样品的预处理第53页
        3.2.3 结构表征测试第53页
        3.2.4 热脱附和等温脱附测试第53页
        3.2.5 循环性能测试第53-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4页
        3.3.1 碱金属氢氧化物添加的LiNH_2-LiH体系的脱氢性能研究第54-55页
        3.3.2 不同含量KH加入对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3.3.3 LiNH_2-LiH-0.05 KH体系脱氢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第57-59页
        3.3.4 KH加入的LiNH_2-LiH样品在球磨操作后及加热过程中的结构表征第59-62页
        3.3.5 KH添加的LiNH_2-LiH样品脱氢性能增强的机理讨论第62-63页
        3.3.6 LiNH_2-LiH-0.05 KH体系循环性能测试第63-64页
    3.4 结论第64-65页
    3.5 参考文献第65-69页
第四章 碱金属氨基化物添加对于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增强第69-85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2页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70-71页
        4.2.2 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第71页
        4.2.3 结构表征测试第71页
        4.2.4 热脱附和等温脱附测试第71-72页
        4.2.5 循环性能测试第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4.3.1 碱金属氨基化物添加的LiNH_2-LiH体系的脱氢性能研究第72-73页
        4.3.2 不同含量KNH_2添加对LiNH_2-LiH体系脱氢性能的影响第73-75页
        4.3.3 KNH_2加入的LiNH_2-LiH样品脱氢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第75-76页
        4.3.4 KNH_2添加的LiNH_2-LiH样品动力学增强的反应机理讨论第76-80页
        4.3.5 添加KNH_2的LiNH_2-LiH样品循环性能测试第80-81页
    4.4 结论第81-83页
    4.5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钙钛矿Bi5Fe0.5Co0.5Ti3O15的掺杂改性研究
下一篇:Te/TiS2纳米电缆的合成、表征和热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