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层状钙钛矿Bi5Fe0.5Co0.5Ti3O15的掺杂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铁电体第9-12页
        1.2.1 铁电体定义第9-10页
        1.2.2 电滞回线第10-11页
        1.2.3 居里温度第11-12页
        1.2.4 铁电体的发展及应用第12页
    1.3 磁性体第12-14页
        1.3.1 磁性及磁矩第12-13页
        1.3.2 磁畴第13页
        1.3.3 磁滞回线第13-14页
        1.3.4 自旋玻璃态第14页
    1.4 多铁性材料第14-17页
        1.4.1 多铁性以及磁电耦合第14-16页
        1.4.2 铁电和铁磁的互斥性第16页
        1.4.3 改善磁电耦合的途径第16-17页
    1.5 铋系层状钙钛矿单相材料发展第17-20页
        1.5.1 单相钙钛矿结构多铁材料第17-19页
        1.5.2 铋系层状钙钛矿单相材料发展现状第19页
        1.5.3 铋系层状钙钛矿单相材料改性研究第19-20页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标和内容第20-21页
        1.6.1 研究目标第20页
        1.6.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6页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第26-32页
    2.1 样品制备第26-27页
        2.1.1 固相烧结法第26-27页
        2.1.2 不同的制备方法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1页
        2.2.1 XRD第27-28页
        2.2.2 SEM第28-29页
        2.2.3 Raman散射第29页
        2.2.4 铁电性能测量第29页
        2.2.5 磁性能测量第29-30页
        2.2.6 介电性能测量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2页
第三章 Pr掺杂含量对Bi_5Fe_(0.5)Co_(0.5)Ti_3O_(15)室温多铁性的影响第32-48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实验第33-34页
        3.2.1 样品制备第33-34页
        3.2.2 结构及性能表征第34页
    3.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3.3.1 物相分析第34-36页
        3.3.2 微观结构第36-38页
        3.3.3 铁电性能第38-39页
        3.3.4 磁性能第39-42页
        3.3.5 介电性能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第四章 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备Bi_(4.25)Pr_(0.75)Fe_(0.5)Co_(0.5)Ti_3O_(15)并研究其磁电性能第48-59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实验第49-50页
        4.2.1 样品制备第49-50页
        4.2.2 结构及性能表征第50页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4.3.1 物相分析第50-51页
        4.3.2 微观结构第51-52页
        4.3.3 铁电性能第52-53页
        4.3.4 磁性能第53-54页
        4.3.5 介电性能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第五章 Pr、Ni共掺杂对Bi_5Fe_(0.5)Co_(0.5)Ti_3O_(15)陶瓷电磁性能的影响第59-74页
    5.1 引言第59-60页
    5.2 实验第60-61页
        5.2.1 样品制备第60-61页
        5.2.2 结构及性能表征第61页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61-69页
        5.3.1 XRD晶体结构分析第61-62页
        5.3.2 铁电性能第62-64页
        5.3.3 磁性能第64-66页
        5.3.4 介电性能第66-69页
    5.4 Mn、Ni对Bi_5Fe_(0.5)Co_(0.5)Ti_3O_(15)的B位取代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第74-77页
    6.1 工作总结第74-75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75-77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60和CdSe/CdS/ZnS量子点复合体系表面界面光电荷转移的研究
下一篇:添加碱金属化合物对Li-N-H体系储氢材料动力学性能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