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9页 |
1.1 何首乌 | 第16-20页 |
1.1.1 何首乌概述 | 第16页 |
1.1.2 何首乌化学成分及结构 | 第16-17页 |
1.1.3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 第17-20页 |
1.2 THSG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 第20-23页 |
1.2.1 THSG理化性质 | 第20页 |
1.2.2 THSG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 | 第20-23页 |
1.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方法和体系 | 第23-32页 |
1.3.1 天然前体化合物喂食 | 第23-24页 |
1.3.2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示踪 | 第24-25页 |
1.3.3 体外多酶催化 | 第25-26页 |
1.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26-29页 |
1.3.5 后生物合成技术 | 第29-30页 |
1.3.6 毛状根培养体系 | 第30-31页 |
1.3.7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第31-32页 |
1.4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 | 第32-36页 |
1.4.1 苯丙氨酸途径 | 第32-34页 |
1.4.2 苯丙氨酸途径中的关键酶芪合酶 | 第34-35页 |
1.4.3 生物技术应用于生产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 第35页 |
1.4.4 苯丙氨酸途径中的修饰酶 | 第35-3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悬浮细胞系快速建立及THSG含量的测定 | 第39-53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 第40页 |
2.2.2 悬浮细胞系的快速建立 | 第40页 |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细胞系遗传稳定性 | 第40-41页 |
2.2.4 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和二苯乙烯苷含量HPLC测定 | 第41-42页 |
2.2.5 诱导剂的添加 | 第42页 |
2.2.6 THSG含量的UPLC-MS分析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2.3.1 何首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2.3.2 悬浮细胞系遗传稳定性 | 第45-46页 |
2.3.3 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和THSG含量 | 第46-47页 |
2.3.4 野生何首乌不同组织部位和组织培养细胞中THSG含量 | 第47-48页 |
2.3.5 诱导剂对何首乌悬浮细胞系生长及THSG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6 UPLC-MS分析测定THSG含量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13)C标记前体示踪THSG合成生物合成 | 第53-63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3.2.1 前体添加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3.2.2 未标记前体和13C记前体的添加 | 第54页 |
3.2.3 样品处理 | 第54页 |
3.2.4 目标产物初步纯化 | 第54-55页 |
3.2.5 目标物质的检测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3.3.1 前体添加条件的优化 | 第55页 |
3.3.2 假定前体对何首乌悬浮细胞生长和THSG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1-~(13)C]-L-苯丙氨酸和[~(13)C_9]-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示踪 | 第56-58页 |
3.3.4 [2,3-~(13)C_2]-丙酮酸钠为前体的示踪 | 第58-60页 |
3.3.5 [~(13)C_1]碳酸氢钠为前体的示踪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体外多酶催化法研究THSG生物合成 | 第63-82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3-6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4-69页 |
4.2.1 粗酶的提取 | 第64-65页 |
4.2.2 粗酶提取液过柱脱盐除小分子物质 | 第65页 |
4.2.3 粗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5-67页 |
4.2.4 聚酮反应体外催化 | 第67页 |
4.2.5 羟基化反应体外催化 | 第67页 |
4.2.6 糖基化反应体外催化 | 第67-68页 |
4.2.7 不同底物含量对糖基转移酶催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8 体外多酶组合催化反应 | 第69页 |
4.2.9 产物的检测 | 第69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9-80页 |
4.3.1 脱盐柱除小分子效果 | 第69页 |
4.3.2 脱盐柱处理对粗酶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3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白藜芦醇合成反应 | 第70-71页 |
4.3.4 ~(13)C标记底物验证何首乌细胞中白藜芦醇合酶体外催化活性 | 第71-72页 |
4.3.5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白藜芦醇羟基化反应 | 第72-73页 |
4.3.6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糖基化反应 | 第73-75页 |
4.3.7 不同底物浓度对块根粗酶液催化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8 体外多酶组合催化反应 | 第76-78页 |
4.3.9 不同组织中各反应体外酶活与THSG含量积累相关性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THSG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cDNA全长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82-111页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82-8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82-83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3-93页 |
5.2.1 总RNA提取 | 第83-84页 |
5.2.2 R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84页 |
5.2.3 RACE扩增全长序列 | 第84-89页 |
5.2.4 目的片段的分离回收 | 第89页 |
5.2.5 目的片段的测序和鉴定 | 第89-91页 |
5.2.6 全长序列的拼接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1页 |
5.2.7 基因表达水平qPCR相对定量分析 | 第91-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9页 |
5.3.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93-94页 |
5.3.2 RACE扩增和产物测序 | 第94-95页 |
5.3.3 全长序列拼接和一级结构预测 | 第95-96页 |
5.3.4 芪合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6-100页 |
5.3.5 羟基化酶(CYP)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0-103页 |
5.3.6 糖基转移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3-106页 |
5.3.7 待测基因的RT-PCR检测分析 | 第106-107页 |
5.3.8 预测THSG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第107-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2页 |
附录 | 第132-135页 |
附录1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132-134页 |
附录2 ESI(–)模式下标准品的提取离子图谱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