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工业高碳行业识别的研究 | 第13页 |
1.3.2 工业行业碳指标差异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碳指标收敛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1-31页 |
2.1 碳排放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碳排放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2 碳排放强度 | 第22-23页 |
2.2 碳排放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4页 |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4-25页 |
2.3 收敛的理论假说及模型介绍 | 第25-31页 |
2.3.1 收敛的理论假说 | 第25-26页 |
2.3.2 收敛模型介绍 | 第26-31页 |
第三章 云南、广东工业碳排放测算分析 | 第31-47页 |
3.1 云南、广东能源消费分析 | 第31-37页 |
3.1.1 云南、广东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 第31-34页 |
3.1.2 云南、广东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3.1.3 云南、广东三次产业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析 | 第35-36页 |
3.1.4 云南、广东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分析 | 第36-37页 |
3.2 工业碳排放量、碳强度测算 | 第37-39页 |
3.2.1 工业的界定 | 第37页 |
3.2.2 碳排放量、碳强度及其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3.2.3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3.3 云南、广东工业碳排放分析 | 第39-46页 |
3.3.1 云南、广东工业碳排放总量分析 | 第39-40页 |
3.3.2 云南、广东工业三大行业碳排放量分析 | 第40-44页 |
3.3.3 云南、广东工业碳强度总量分析 | 第44-45页 |
3.3.4 云南、广东工业三大行业碳强度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工业高碳行业识别及其差异性分析 | 第47-59页 |
4.1 云南、广东工业分行业碳排放量分析 | 第47-50页 |
4.2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的识别标准 | 第50-54页 |
4.3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排放的特征及差异 | 第54-55页 |
4.4 云南、广东高碳行业碳强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57页 |
4.4.1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强度静态分布 | 第55-56页 |
4.4.2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强度大小及变化趋势差异性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工业高碳行业收敛性及其碳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9-69页 |
5.1 收敛模型及相关性模型介绍 | 第59-61页 |
5.1.1 β收敛模型 | 第59-61页 |
5.1.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5.2 变量选取 | 第61-62页 |
5.3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收敛性分析 | 第62-65页 |
5.3.1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绝对β收敛分析 | 第62-64页 |
5.3.2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条件β收敛分析 | 第64-65页 |
5.4 云南、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排放与碳强度绝对β收敛相关性分析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1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71-73页 |
6.2.1 将工业高碳行业的碳减排工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 第71页 |
6.2.2 将工业高碳行业分布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 第71-72页 |
6.2.3 工业高碳行业节能减排对策 | 第72页 |
6.2.4 鼓励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碳减排技术交流 | 第72页 |
6.2.5 将碳排放与碳强度同时纳入高碳行业低碳经济目标管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A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