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国内外背景第11-12页
        1.1.2 云南省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度相关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社会与自然复合系统健康度相关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研究现状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页
        1.3.1 理论意义第17页
        1.3.2 现实意义第17页
    1.4 研究思路第17-21页
        1.4.1 技术路线图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第21-27页
    2.1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第21-22页
        2.1.1 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第21页
        2.1.2 企业生态系统的特性第21-22页
        2.1.3 企业生态系统功能第22页
    2.2 系统演化理论第22-23页
    2.3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理论第23页
    2.4 模型简介第23-27页
        2.4.1 主成分分析法第23页
        2.4.2 G1法第23-24页
        2.4.3 熵权法第24页
        2.4.4 组合权重的确定第24-25页
        2.4.5 评价模型第25-27页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体系构建第27-39页
    3.1 健康度评价体系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第27-28页
        3.1.1 设计依据第27页
        3.1.2 设计原则第27-28页
    3.2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选择第28-35页
        3.2.1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第29-30页
        3.2.2 反映企业稳定性的指标第30-31页
        3.2.3 反映企业恢复力的指标第31页
        3.2.4 反映企业成长力的指标第31-32页
        3.2.5 反映企业创新力的指标第32-33页
        3.2.6 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指标第33-35页
    3.3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模型构建第35-39页
        3.3.1 评价指标的打分第35-36页
        3.3.2 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第36-37页
        3.3.3 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第37页
        3.3.4 组合赋权第37页
        3.3.5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综合评价模型第37-39页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实证分析第39-55页
    4.1 调查设计第39-43页
        4.1.1 调查区概况第39-42页
        4.1.2 实例样本的选取第42-43页
    4.2 数据来源与统计第43-47页
        4.2.1 直接数据指标的统计第43页
        4.2.2 间接数据指标的统计第43页
        4.2.3 主成分分析选取适用指标第43-47页
    4.3 指标数据的规范化第47-48页
        4.3.1 正向指标的数据规范化第47页
        4.3.2 负向指标的数据规范化第47页
        4.3.3 适度指标的数据规范化第47-48页
    4.4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第48-55页
        4.4.1 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第48-50页
        4.4.2 熵权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第50-51页
        4.4.3 组合权重的计算第51-52页
        4.4.4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第52-55页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健康度提升建议第55-63页
    5.1 省政府层面第55-57页
        5.1.1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第55-56页
        5.1.2 加强管控、标准制定、开拓市场第56-57页
    5.2 自治州层面第57-60页
    5.3 企业层面第60-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主要结论第63-64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4-66页
        6.2.1 研究不足第64-65页
        6.2.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1-72页
附录B第72-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南亚南亚国家纺织业集聚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云南和广东工业高碳行业碳排放差异性及收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