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第19-2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1 政府规制理论 | 第19-20页 |
2.1.2 政府规制理论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适用 | 第20-23页 |
2.2 核心概念阐释 | 第23-26页 |
2.2.1 公共卫生 | 第23-24页 |
2.2.2 事中事后监管 | 第24-26页 |
第3章 上海市公共卫生领域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26-34页 |
3.1 公共卫生领域审批制度的发展路径 | 第26-28页 |
3.1.1 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求的公共卫生领域审批 | 第26-27页 |
3.1.2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 第27页 |
3.1.3 改革措施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事时间 | 第27-28页 |
3.2 初步探索了社会共治的多元治理 | 第28-29页 |
3.2.1 政府横向部门建立协同机制 | 第28页 |
3.2.2 加强消费端产品质量监督 | 第28-29页 |
3.3 探索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 | 第29-31页 |
3.3.1 初步建立风险分类监管的方式 | 第29页 |
3.3.2 开展了规制规范标准化的研究 | 第29-30页 |
3.3.3 探索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 | 第30-31页 |
3.4 构建了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平台 | 第31页 |
3.5 初步开展了对监管效果的评价 | 第31-34页 |
第4章 上海市公共卫生领域推行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4-43页 |
4.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有待加大 | 第34-36页 |
4.1.1 不同审批方式影响许可标准化 | 第34页 |
4.1.2 下放多、取消少,地方承接能力弱 | 第34-35页 |
4.1.3 监管对象产品信息公示有待完善 | 第35-36页 |
4.2 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尚未形成 | 第36-39页 |
4.2.1 公共卫生事中事后监管力量不足 | 第36-37页 |
4.2.2 第三方监管力量参与度较低 | 第37-38页 |
4.2.3 企业自律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 第38-39页 |
4.3 事中事后监管手段尚需增强 | 第39-41页 |
4.3.1 部门监管合力有待提质增效 | 第39页 |
4.3.2 规制威慑力低,违法企业欠缺退出机制 | 第39-40页 |
4.3.3 规制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 | 第40-41页 |
4.3.4 亟需解决审批改革中新法律问题 | 第41页 |
4.4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尚需增强 | 第41-42页 |
4.5 监管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 第42-43页 |
第5章 上海市公共卫生领域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路径选择 | 第43-53页 |
5.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事前审批 | 第43-44页 |
5.2 向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发挥共治作用 | 第44-48页 |
5.2.1 加强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2.2 推进政府监管部门间配合 | 第45-46页 |
5.2.3 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作用 | 第46-47页 |
5.2.4 提升管理相对人自律意识 | 第47-48页 |
5.2.5 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提升满意度 | 第48页 |
5.3 运用社会性规制工具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第48-50页 |
5.3.1 完善立法和标准制定,提高事后监管处罚力度 | 第48-49页 |
5.3.2 实施分类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 | 第49-50页 |
5.3.3 信用约束惩戒 | 第50页 |
5.4 通过信息规制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第50-52页 |
5.5 探索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评估机制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