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公司控制权 | 第16页 |
2.1.2 股权结构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2.1 公司控制权理论 | 第17-20页 |
2.2.2 股权结构理论 | 第20-23页 |
2.2.3 兼并和收购理论 | 第23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万科控制权之争背景分析 | 第25-30页 |
3.1 万科公司概况 | 第25-27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1.2 公司控制权配置概况 | 第25-27页 |
3.2 经济背景 | 第27-28页 |
3.3 行业背景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万科控制权争夺过程 | 第30-33页 |
4.1 宝能系暗地收购万科的股权 | 第30页 |
4.2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博弈 | 第30-31页 |
4.3 万科控制权之争的现状 | 第31-33页 |
第五章 万科控制权之争的原因与经济影响 | 第33-40页 |
5.1 公司控制权配置存在缺陷 | 第33-34页 |
5.1.1 万科股权结构分散 | 第33页 |
5.1.2 外部机构是万科最大的股东 | 第33-34页 |
5.2 万科公司章程漏洞 | 第34页 |
5.3 万科股价被低估 | 第34-35页 |
5.4 万科三大失衡的关系 | 第35-36页 |
5.5 管理制度的缺失 | 第36-37页 |
5.5.1 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存在缺陷 | 第36-37页 |
5.5.2 独董制度监管缺失 | 第37页 |
5.6 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影响 | 第37-40页 |
5.6.1 盈利能力 | 第37-38页 |
5.6.2 成长能力 | 第38-39页 |
5.6.3 偿债能力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0-50页 |
6.1 重视企业控制权 | 第40-42页 |
6.1.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40-41页 |
6.1.2 完善公司治理制度,降低少数派的影响力 | 第41-42页 |
6.1.3 完善公司控制权危机应急预案 | 第42页 |
6.2 多层次完善公司控制权配置 | 第42-44页 |
6.2.1 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度和一定的股权制衡度 | 第42页 |
6.2.2 强化董事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提高董事会治理质量 | 第42-43页 |
6.2.3 完善经理层任选机制 | 第43-44页 |
6.3 公司章程应有防御性的法律设计 | 第44-45页 |
6.4 完善创始人股东保护条款 | 第45页 |
6.4.1 创始人在董事会的特别提名权 | 第45页 |
6.5 完善并购与反并购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建设 | 第45-46页 |
6.6 建设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 | 第46-47页 |
6.7 完善监管体系 | 第47-50页 |
6.7.1 改革现有的监管框架,强化功能监管 | 第47-48页 |
6.7.2 消除监管“真空”,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 | 第48页 |
6.7.3 在中国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监管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