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赃物的内涵 | 第10-12页 |
·赃物的概念 | 第10页 |
·赃物的特征 | 第10-12页 |
·赃物的外延 | 第12-13页 |
·禁止或限制流通物和流通物 | 第12页 |
·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 | 第12-13页 |
·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与功能 | 第13-16页 |
·善意取得之渊源 | 第14页 |
·善意取得之功能 | 第14-15页 |
·我国善意取得之殇 | 第15-16页 |
第2章 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 | 第16-27页 |
·彻底否定的立法模式 | 第16-19页 |
·彻底否定的立法模式的特点 | 第16-18页 |
·彻底否定的立法模式的价值 | 第18-19页 |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 | 第19-23页 |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的特点 | 第19-21页 |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的价值 | 第21-23页 |
·限制区分的立法模式 | 第23-26页 |
·限制区分的立法模式的特点 | 第23-25页 |
·限制区分的立法模式的价值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检讨 | 第27-39页 |
·新中国成立以前 | 第27-28页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第28-35页 |
·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 | 第28-30页 |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 第30页 |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 第30-31页 |
·90年代中期至今 | 第31-35页 |
·对我国现有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检讨 | 第35-39页 |
·立法上的检讨 | 第35-36页 |
·司法上的检讨 | 第36-39页 |
第4章 我国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 第39-47页 |
·无条件承认赃物善意取得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法理上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实践上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无条件承认赃物善意取得的价值辨析 | 第41-46页 |
·单一保护物的静态安全——"无可奈何花落去" | 第41-43页 |
·兼顾保护物的动静安全——"似曾相识燕归来" | 第43-44页 |
·绝对保护物的动态安全——"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 | 第44-46页 |
·无条件承认赃物善意取得的具体设计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