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5页 |
| 1.2.1 国外采空区上覆煤层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2 国内采空区上覆煤层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3 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地质采矿条件分析 | 第18-25页 |
| 2.1 矿区地形地貌概况 | 第18页 |
| 2.2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 2.2.1 井田地层 | 第18-19页 |
| 2.2.2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 2.2.3 煤层 | 第19-20页 |
| 2.2.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 2.3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第20-21页 |
| 2.4 房采采空区及上煤层开采区地质采矿条件分析 | 第21-24页 |
| 2.4.1 研究区地质采矿条件分析 | 第22页 |
| 2.4.2 海湾煤矿安全开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5~(-2)煤房采采空区上覆4~(-2)煤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25-37页 |
| 3.1 房采采空区上煤层开采的理论判定 | 第25-32页 |
| 3.1.1 比值判别法 | 第25-26页 |
| 3.1.2“三带”判别法 | 第26-30页 |
| 3.1.3 围岩平衡法 | 第30-31页 |
| 3.1.4 数理统计法 | 第31页 |
| 3.1.5 上煤层开采时间要求 | 第31-32页 |
| 3.2 房采采空区上煤层开采可行性类比分析 | 第32-35页 |
| 3.2.1 类比分析的选择依据 | 第32-35页 |
| 3.2.2 类比分析内容及结论 | 第35页 |
| 3.3 海湾煤矿上煤层开采综合判别 | 第35-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海湾煤矿5~(-2)煤层房采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37-51页 |
| 4.1 上覆4~(-2)煤开采前房采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 第37-41页 |
| 4.1.1 房柱稳定性理论分析计算 | 第37-39页 |
| 4.1.2 海湾煤矿5~(-2)煤层开采区房柱稳定性验算 | 第39-40页 |
| 4.1.3 海湾煤矿5~(-2)煤层开采区顶板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 4.1.4 上覆4~(-2)煤开采前5~(-2)煤层房采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41页 |
| 4.2 上覆4~(-2)煤开采后房采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 4.3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42-49页 |
| 4.3.1 UDEC数值模拟法简介 | 第42页 |
| 4.3.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 4.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5 海湾煤矿4~(-2)煤层安全开采方案 | 第51-53页 |
| 5.1 开采方案 | 第51页 |
| 5.2 开采期间矿压观测方案 | 第51-52页 |
| 5.3 安全技术措施 | 第52-5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6.1 结论 | 第53页 |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