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机器辅助技术论文

高粘度熔液的压电喷射打印机理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2 液滴喷射技术的分类第16-23页
        1.2.1 连续式喷射技术第17-18页
        1.2.2 按需式喷射技术第18-23页
    1.3 微滴喷射技术的应用第23-32页
        1.3.1 在电子制造与封装领域第23-25页
        1.3.2 在光电器件制造领域第25-27页
        1.3.3 在生命科学领域第27-30页
        1.3.4 在快速制造领域第30-32页
    1.4 国内外微滴喷射技术研究现状第32-38页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高粘度熔液的压电喷射机理第40-68页
    2.1 压电陶瓷的基础理论和特性第40-49页
        2.1.1 压电效应第40-41页
        2.1.2 压电方程第41页
        2.1.3 压电叠堆第41-42页
        2.1.4 压电叠堆的力学特性第42-45页
        2.1.5 压电叠堆的迟滞特性第45-46页
        2.1.6 压电叠堆的响应特性第46-48页
        2.1.7 压电叠堆的温度特性第48页
        2.1.8 压电叠堆的选型和性能参数第48-49页
    2.2 高粘度熔融液体喷射的模型第49-52页
    2.3 液体形成稳定喷射的条件第52-53页
    2.4 熔融液体喷射过程的运动学分析第53-58页
    2.5 阀杆冲击过程的流体仿真分析第58-67页
        2.5.1 阀杆运动行程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1-62页
        2.5.2 阀杆运动速度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2-63页
        2.5.3 阀杆半径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3页
        2.5.4 喷孔直径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3-64页
        2.5.5 喷孔长度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4-65页
        2.5.6 喷头锥角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5-66页
        2.5.7 熔融液体粘度对流速和压强的影响第66-67页
    2.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3章 压电喷射打印装置的结构分析和设计第68-90页
    3.1 喷射打印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68-70页
        3.1.1 喷射打印装置的结构第68-69页
        3.1.2 工作原理第69-70页
    3.2 位移放大系统的静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第70-79页
        3.2.1 杠杆的静力学分析第71-72页
        3.2.2 杠杆的强度分析与优化第72-75页
        3.2.3 杠杆放大系统的运动学分析第75-79页
    3.3 喷射打印装置的热力学分析第79-83页
    3.4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第83-86页
        3.4.1 电压控制式电源第84页
        3.4.2 电流控制式电源第84-86页
    3.5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第86-88页
    3.6 供压系统第88-89页
    3.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喷射打印系统的实验研究第90-112页
    4.1 压电叠堆的温度测试与分析第90-92页
        4.1.1 隔热层隔热性能测试第90-91页
        4.1.2 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测试第91-92页
    4.2 阀杆的运动特性测试与分析第92-95页
        4.2.1 不同电压差第94页
        4.2.2 不同的上升时间对应的阀杆运动速度第94-95页
    4.3 熔融液体喷射试验第95-106页
        4.3.1 实验系统的搭建第95-96页
        4.3.2 电压参数第96-98页
        4.3.3 电压上升时间第98-99页
        4.3.4 电压下降时间第99-100页
        4.3.5 阀杆直径第100-101页
        4.3.6 喷孔直径第101-102页
        4.3.7 喷头锥角第102-103页
        4.3.8 供料气压第103-104页
        4.3.9 低电压维持时间第104-106页
    4.4 模型打印第106-110页
        4.4.1 最小液滴打印第106-108页
        4.4.2 薄壁模型打印第108-109页
        4.4.3 其它模型打印第109-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5.1 结论第112-114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14页
    5.3 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6-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汽车交通车辆的综合认知及其虚拟测试方法研究
下一篇:谷物霉菌的高光谱成像辨识方法和霉变玉米籽粒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