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3 小结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2.1 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和属性 | 第18-20页 |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生态安全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生态安全的属性 | 第19-20页 |
2.2 生态安全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 生态安全的分类 | 第21-22页 |
2.4 生态安全评价 | 第22-26页 |
2.4.1 生态安全评价的含义 | 第22-23页 |
2.4.2 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3章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2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PSR框架模型 | 第26-27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0页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7页 |
3.2.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29页 |
3.2.3 部分评价指标的释义 | 第29-30页 |
3.3 评价方法、定权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4 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 第31-32页 |
第4章 西北五省区生态安全评价 | 第32-58页 |
4.1 西北五省区概况 | 第32-34页 |
4.2 数据准备及处理 | 第34-35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2.2 缺失值处理 | 第34页 |
4.2.3 标准化 | 第34-35页 |
4.3 基于熵权法的西北五省区2006-2015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第35-44页 |
4.3.1 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35-37页 |
4.3.2 西北五省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 | 第37-39页 |
4.3.3 评价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39-44页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北五省区2006-2015生态安全纵向评价 | 第44-54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44-45页 |
4.4.2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8页 |
4.4.3 西北五省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4.4.4 评价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49-54页 |
4.5 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和比较 | 第54-58页 |
第5章 西北五省区生态安全预警 | 第58-64页 |
5.1 生态安全预警的含义 | 第58页 |
5.2 生态安全预警模型 | 第58-59页 |
5.3 西北五省区生态安全状态预警及动态预警 | 第59-64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4-70页 |
6.1 结论 | 第64-67页 |
6.2 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6.3 提高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