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生命意义重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以济南市某失独家庭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策略:实践研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设计 | 第12页 |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1.4.1 独生子女 | 第12-13页 |
| 1.4.2 失独家庭 | 第13页 |
| 1.4.3 生命意义 | 第13-14页 |
| 1.5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1.5.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15页 |
| 1.5.2 失独家庭现状及问题综述 | 第15-16页 |
| 1.5.3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相关综述 | 第16-19页 |
| 1.5.4 研究评述 | 第19-21页 |
| 2 失独家庭个案简介 | 第21-24页 |
| 2.1 案例背景 | 第21-22页 |
| 2.2 个案介入路径 | 第22-23页 |
| 2.3 阶段性介入方案 | 第23-24页 |
| 3 失独家庭生命意义重塑的阶段性介入实践 | 第24-42页 |
| 3.1 否认期:无法承受的生命重击 | 第24-29页 |
| 3.1.1 突如其来的生命重击 | 第24-26页 |
| 3.1.2 无尽的思念与绝望 | 第26-27页 |
| 3.1.3 难以自控的异化行为 | 第27-28页 |
| 3.1.4 实践与反思 | 第28-29页 |
| 3.2 痛苦期:情绪宣泄到释放自我 | 第29-36页 |
| 3.2.1 迷失的日常生活 | 第30-32页 |
| 3.2.2 无序空虚的生活主题 | 第32-33页 |
| 3.2.3 无法回避的生活难题 | 第33-35页 |
| 3.2.4 实践与反思 | 第35-36页 |
| 3.3 重塑期:自我重塑到回归社会 | 第36-42页 |
| 3.3.1 寻找人生信仰 | 第36-37页 |
| 3.3.2 生活世界的重建 | 第37-39页 |
| 3.3.3 生命意义的互构 | 第39-40页 |
| 3.3.4 实践与反思 | 第40-42页 |
| 4 失独家庭生命意义重塑的个案介入成效 | 第42-45页 |
| 4.1 案主对自我的评估 | 第42页 |
| 4.2 服务成效评估 | 第42-45页 |
| 5 结语 | 第45-49页 |
| 5.1 结论 | 第45-48页 |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