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2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和PAR平台 | 第12-21页 |
2.1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 | 第12-14页 |
2.2 模型驱动开发 | 第14-17页 |
2.2.1 模型驱动架构的意义 | 第14页 |
2.2.2 模型驱动开发流程 | 第14-15页 |
2.2.3 模型驱动开发体系架构 | 第15-16页 |
2.2.4 模型驱动开发工具介绍 | 第16-17页 |
2.3 PAR方法及其PAR平台 | 第17-21页 |
2.3.1 PAR方法和PAR平台介绍 | 第17-19页 |
2.3.2 PAR开发算法和软件流程 | 第19-21页 |
3 PAR平台在电力技改系统中的应用 | 第21-45页 |
3.1 开发电力技改信息系统的意义 | 第21页 |
3.2 博威技改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第21-23页 |
3.2.1 系统业务目标 | 第21-22页 |
3.2.2 系统组织单元 | 第22页 |
3.2.3 系统角色分类 | 第22-23页 |
3.2.4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结构图 | 第23页 |
3.3 博威电力技改系统详细设计 | 第23-42页 |
3.3.1 系统设计平台构建 | 第23-24页 |
3.3.2 系统管理员模块 | 第24-25页 |
3.3.3 省公司运检部、省经研功能模块 | 第25-30页 |
3.3.4 市公司运检部、市经研所功能模块 | 第30-35页 |
3.3.5 各地市检修设计单位模块 | 第35-37页 |
3.3.6 各地检修工区、设计单位模块 | 第37-42页 |
3.4 系统数据表设计 | 第42-45页 |
4 博威电力技改系统界面化研究 | 第45-50页 |
4.1 Java中的界面设计技术-Swing和AWT | 第45页 |
4.2 C++中的界面设计技术-MFC | 第45-46页 |
4.3 基于PAR平台的界面化研究 | 第46-50页 |
4.3.1 基于Apla-GUI界面化设计研究 | 第46-47页 |
4.3.2 基于MVC的博威系统界面化研究 | 第47-5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50页 |
5.2 下一阶段工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的课题及论文发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