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概说 | 第14-19页 |
第一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定义 | 第14-16页 |
一、不作为犯的定义 | 第14页 |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定义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等值性及其判断标准 | 第16-19页 |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值性定义 | 第16-17页 |
二、研究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德、日刑法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标准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德国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标准及评析 | 第19-24页 |
一、德国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学说 | 第19-22页 |
二、对德国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评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日本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标准及评析 | 第24-28页 |
一、日本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学说 | 第24-25页 |
二、对日本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评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我国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标准及评析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判断标准 | 第28-30页 |
一、分别确定标准说 | 第28页 |
二、综合判断说 | 第28-29页 |
三、两层级考察说 | 第29页 |
四、区分第三人作为犯罪说 | 第29页 |
五、支配说 | 第29-30页 |
六、先行行为说 | 第30页 |
第二节 对我国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之评析 | 第30-34页 |
一、分别确定标准说之评析 | 第30-31页 |
二、综合判断说之评析 | 第31页 |
三、两层级考察说之评析 | 第31-32页 |
四、区分第三人说之评析 | 第32页 |
五、支配说之评析 | 第32-33页 |
六、先行行为说之评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再思考 | 第34-44页 |
第一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要素与具体步骤 | 第34-40页 |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等值性判断标准之我见 | 第34-35页 |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要素 | 第35-39页 |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的判断步骤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的适用 | 第40-44页 |
一、司法实务中的具体案例 | 第40-41页 |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之等值性判断标准在具体案例中的适用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