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酿酒酵母谷氧还蛋白Grx3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3-39页
    1.1. 谷胱甘肽第13-14页
    1.2. 蛋白质谷胱甘肽化和去谷胱甘肽化反应第14-16页
        1.2.1. 蛋白质的谷胱甘肽化反应第14-16页
        1.2.2. 蛋白质的去谷胱甘肽化反应第16页
    1.3. 硫氧还蛋白概述第16-20页
        1.3.1. 硫氧还蛋白的结构第17-18页
        1.3.2. 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NADPH还原体系第18-19页
        1.3.3. 硫氧还蛋白的催化机制第19页
        1.3.4. 酵母中硫氧还蛋白第19-20页
    1.4. 谷氧还蛋白概述第20-28页
        1.4.1. 谷氧还蛋白的结构第20-22页
        1.4.2. 谷氧还蛋白分类第22-24页
        1.4.3. 谷氧还蛋白催化机理第24-25页
        1.4.4. 谷氧还蛋白的催化活性第25-26页
        1.4.5. 谷氧还蛋白的功能第26-28页
    1.5. 酿酒酵母谷氧还蛋白概述第28-31页
        1.5.1. 谷氧还蛋白Grx1和Grx2第28-29页
        1.5.2. 谷氧还蛋白Grx5第29-30页
        1.5.3. 谷氧还蛋白Grx6和Grx7第30-31页
        1.5.4. 谷氧还蛋白Grx8第31页
    1.6. 谷氧还蛋白Grx3和Grx4生化研究第31-36页
        1.6.1. Grx3和Grx4氧化还原活性第31-32页
        1.6.2. Grx3和Grx4参与Fe-S簇代谢研究第32-36页
            1.6.2.1. 铁在细胞中的作用第32-33页
            1.6.2.2. Fra2/Grx3/Grx4参与调控转录因子Aft2第33-36页
    1.7. 靶标谷氧还蛋白Grx3的研究意义第36-3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第39-69页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39-41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39页
        2.1.2. 试剂、酶第39-40页
        2.1.3. 仪器设备第40-41页
    2.2. 实验方法第41-69页
        2.2.1. 分子克隆第41-53页
            2.2.1.1. 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第41-43页
            2.2.1.2. 靶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3-44页
            2.2.1.3. 不同版本蛋白的设计第44页
            2.2.1.4. 目的基因扩增第44-45页
            2.2.1.5. PCR定点突变实验第45-46页
            2.2.1.6. PCR产物的鉴定第46页
            2.2.1.7. PCR产物的回收第46-47页
            2.2.1.8. 质粒载体扩增和抽提第47-48页
            2.2.1.9.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48-49页
            2.2.1.10.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9-50页
            2.2.1.11.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50-51页
            2.2.1.12. 基因测序鉴定第51页
            2.2.1.13. 重组PCR第51-53页
        2.2.2. 蛋白质的表达纯化第53-58页
            2.2.2.1. 目的蛋白的检测表达第53-54页
            2.2.2.2. 目的蛋白的大量表达第54-56页
            2.2.2.3.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56-57页
            2.2.2.4. 蛋白质纯度及分子量鉴定第57-58页
            2.2.2.5. 蛋白质浓度测定第58页
        2.2.3. 蛋白质结晶第58-60页
            2.2.3.1 手工初筛:座滴法第59页
            2.2.3.2 晶体鉴定第59-60页
            2.2.3.3 晶体优化第60页
        2.2.4. 晶体结构解析和精修第60页
        2.2.5. NMR结构的样品数据收集、处理和评估第60-61页
        2.2.6. 核磁滴定实验:第61-62页
        2.2.7. HEDS酶活测定第62-63页
        2.2.8. GST活性实验第63页
        2.2.9. NADPH-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酶活体系第63-64页
        2.2.10. 交联实验分析Grx与Trx结构域相互作用第64页
        2.2.11. pull-down结合实验第64-65页
        2.2.12.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第65-66页
        2.2.13. 计算机模拟底物结合第66页
        2.2.14. 荧光偏振分析实验第66-69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69-97页
    3.1. Grx3和Fra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2页
        3.1.1. Grx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1页
        3.1.2. Fra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1-72页
    3.2. Grx3、Fra2和Aft2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纯化第72-75页
    3.3. Grx3的Trx和Grx结构域的晶体学研究第75-80页
        3.3.1. Grx3的Trx结构域和Grx结构域的蛋白质结晶第75-76页
        3.3.2. Grx3的Trx和Grx结构域的数据收集、结构解析和精修第76-78页
        3.3.3. Grx3的Trx结构域和Grx结构域的结构第78-80页
    3.4. 体外实验验证Grx3全长结构第80-85页
        3.4.1. Grx3具有经典HEDS和GST活性第80-82页
        3.4.2. 体外交联实验验证Trx结构域与Grx结构域相互作用第82-83页
        3.4.3. NADPH-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酶活体系验证相互作用第83-84页
        3.4.4. Grx3的全长结构模拟第84-85页
    3.5. Fra2的NMR结构结构解析第85-88页
        3.5.1. Fra2的NMR结构的样品准备、数据收集、处理和评估第85-87页
        3.5.2. Fra2的NMR结构第87-88页
    3.6. Fra2与Grx3的相互作用模型体外实验第88-93页
        3.6.1. 核磁滴定实验第88-89页
        3.6.2. SPR确定Grx结构域相互作用位置第89-91页
        3.6.3. Grx3~(Grx)-Fra2复合物的模型第91页
        3.6.4. [2Fe-2S]-Grx3~(Grx)-Fra2异源二聚体模型第91-93页
    3.7. Fra2、Aft2和Grx3的亲和力比较第93-97页
        3.7.1. Pull-down实验验证Fra2、Aft2和Grx3相互作用第93-94页
        3.7.2. SPR实验定量分析Fra2,Grx3~(Grx)和Aft2的亲和常数第94-97页
第四章 讨论第97-101页
    4.1. Grx3作为GST酶参与氧化应激调控第97页
    4.2. Grx3协同Fra2来调节Aft2活性第97-10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1-103页
第六章 参考文献第103-119页
第七章 附录第119-125页
    7.1. 引物设计第119-120页
    7.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120页
    7.3. 蛋白纯化原理简介第120-122页
    7.4. 蛋白晶体解析(HKL2000处理)第122-123页
    7.5. 晶体数据分子置换MR第123-125页
第八章 致谢第125-127页
第九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菌内膜蛋白插入酶YidC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