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部门自然地理学论文--地貌学(地形学)论文--流水地貌学、湿润地貌学论文

晚新生代金沙江下游段地貌演化与河谷发育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夷平面的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夷平面的定义与争议第12-15页
        1.2.2 夷平面的级数及其时代第15-18页
    1.3 青藏高原周缘水系演化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1.4 青藏高原周缘河谷发育的研究进展第23-27页
    1.5 选题依据与拟解决问题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8-36页
    2.1 大地构造与地质概况第28-31页
    2.2 地貌概况第31-34页
        2.2.1 流域地貌概况第31-33页
        2.2.2 河谷地貌特征第33-34页
    2.3 气候与植被特征第34-36页
第三章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的分布特征及其地貌学意义第36-77页
    3.1 夷平面的识别第36-52页
        3.1.1 模糊逻辑的原理和夷平面识别的步骤第37-38页
        3.1.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与处理工具第38-39页
        3.1.3 地貌参数选取与计算第39-46页
        3.1.4 隶属度转换函数的建立第46-49页
        3.1.5 隶属度的转换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第49-51页
        3.1.6 夷平面隶属度阈值确定第51-52页
    3.2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展布第52-59页
        3.2.1 夷平面的面积分布特征第52-53页
        3.2.2 夷平面的形态统计特征第53-54页
        3.2.3 与Clark等(2006)提取的古地貌面进行对比第54-55页
        3.2.4 夷平面的空间展布特征第55-57页
        3.2.5 夷平面的变形及其构造指示意义第57-59页
    3.3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级数分析第59-66页
        3.3.1 地形剖面分析第60-61页
        3.3.2 河道纵剖面分析和裂点识别第61-65页
        3.3.3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级数探讨第65-66页
    3.4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形成时代探讨与区域对比第66-73页
        3.4.1 古河道纵剖面重建和下切量计算第67-70页
        3.4.2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形成时代探讨第70-71页
        3.4.3 金沙江下游地区夷平面与其他区域的对比第71-73页
    3.5 晚新生代金沙江下游地区长尺度地貌过程第73-77页
第四章 金沙江下游段河流阶地、湖相沉积及河谷发育第77-113页
    4.1 测年方法及原理第78-87页
        4.1.1 光释光测年第79-82页
        4.1.2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第82-87页
    4.2 金沙江下游段河流阶地、湖相沉积及其形成年代第87-100页
        4.2.1 其宗至虎跳峡镇段第87-89页
        4.2.2 中江街至涛源段第89-91页
        4.2.3 观音岩至拉鲊段第91-95页
        4.2.4 龙街段第95-97页
        4.2.5 小江口至巧家段第97-100页
    4.3 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湖相沉积的成因探讨第100-101页
    4.4 金沙江下游段河谷的形成时代与地貌发育模式第101-106页
        4.4.1 金沙江下游段河谷形成时代第101-104页
        4.4.2 金沙江下游段河谷的发育模式第104-106页
    4.5 金沙江下游段河谷地貌发育对区域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06-11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5.1 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5.2 问题与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40页
图索引第140-142页
表索引第142-14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半胱氨酸氧化酶和硫化氢在拟南芥低氧胁迫应答反应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