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双槐岁钞》的作者与成书 | 第17-31页 |
第一节 黄瑜生平考略 | 第17-24页 |
一、作者生卒年考 | 第17-18页 |
二、生平履历 | 第18-19页 |
三、黄瑜交游 | 第19-22页 |
四、黄瑜家世 | 第22-23页 |
五、黄瑜著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双槐岁钞》的成书 | 第24-31页 |
一、编纂过程 | 第24-25页 |
二、版本情况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双槐岁钞》的体例与内容 | 第31-73页 |
第一节 笔记类型与《双槐岁钞》的性质 | 第31-35页 |
一、中国古代“笔记体”的三种类型 | 第31-33页 |
二、《双槐岁钞》的文体性质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双槐岁钞》的内容分类 | 第35-60页 |
一、圣神功德类 | 第35-42页 |
二、人文典礼类 | 第42-46页 |
三、天地祥眚类 | 第46-47页 |
四、经史异同类 | 第47-49页 |
五、懿行美政类 | 第49-58页 |
六、异端奇术类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双槐岁钞》条目量化分析与重新归类 | 第60-73页 |
第三章 《双槐岁钞》的传播价值 | 第73-97页 |
第一节 《双槐岁钞》故事的小说接受与改编 | 第73-90页 |
一、通俗小说改编 | 第73-87页 |
二、文言小说采撷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双槐岁钞》故事的戏曲接受与改编 | 第90-92页 |
一、《钗钏记》 | 第90-91页 |
二、《卧龙桥》 | 第91页 |
三、《诡男为客》 | 第91-92页 |
第三节 一个延伸的问题:小说、戏曲选取传统故事的意向 | 第92-97页 |
一、对累积型故事的选择倾向 | 第92-93页 |
二、文学体裁本身的要求 | 第93-95页 |
三、观众接受兴趣的导向作用 | 第95-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111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109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109页 |
三、获奖情况 | 第109-11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