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隔离度的超宽带MIMO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页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本天线理论 | 第13-20页 |
2.1 天线的输入阻抗 | 第13页 |
2.2 回波损耗和电压驻波比 | 第13-14页 |
2.3 带宽 | 第14页 |
2.4 方向图 | 第14-15页 |
2.5 方向性系数 | 第15-16页 |
2.6 天线的效率与增益 | 第16页 |
2.7 天线的馈电结构 | 第16-19页 |
2.7.1 同轴馈电 | 第16-17页 |
2.7.2 共面波导馈电 | 第17-18页 |
2.7.3 微带线馈电 | 第18-1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小型化超宽带天线 | 第20-30页 |
3.1 引言 | 第20-21页 |
3.2 天线的小型化技术简介 | 第21-24页 |
3.2.1 高介电常数法 | 第21页 |
3.2.2 加载法 | 第21页 |
3.2.3 曲流法 | 第21-22页 |
3.2.4 采用特殊形状的辐射贴片 | 第22页 |
3.2.5 对称切割法 | 第22-23页 |
3.2.6 分形技术 | 第23-24页 |
3.3 一款缺陷地结构的超宽带天线 | 第24-28页 |
3.3.1 天线的设计理论 | 第25页 |
3.3.2 天线的仿真 | 第25-28页 |
3.3.3 本节小结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超宽带陷波天线 | 第30-40页 |
4.1 天线的陷波技术简介 | 第30-32页 |
4.1.1 槽隙间添加二极管 | 第30页 |
4.1.2 开槽 | 第30页 |
4.1.3 添加寄生单元 | 第30-31页 |
4.1.4 .采用EBG结构 | 第31-32页 |
4.1.5 .交趾结构 | 第32页 |
4.2 紧凑的小型化超宽带陷波天线 | 第32-35页 |
4.2.1 天线的结构 | 第33-34页 |
4.2.2 天线的仿真 | 第34-35页 |
4.2.3 结论与小结 | 第35页 |
4.3 开口谐振环的超宽带陷波天线 | 第35-39页 |
4.3.1 天线的结构 | 第35-36页 |
4.3.2 天线的仿真与实测 | 第36-39页 |
4.3.3 结论与小结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超宽带MIMO天线 | 第40-57页 |
5.1 引言 | 第40-41页 |
5.2 无线信道 | 第41页 |
5.3 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 | 第41-42页 |
5.4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 第42-43页 |
5.5 散射系数 | 第43-45页 |
5.6 相关系数 | 第45-46页 |
5.7 提高天线隔离的方法 | 第46-50页 |
5.7.1 内置解耦网络 | 第46-47页 |
5.7.2 EBG地板 | 第47页 |
5.7.3 寄生单元 | 第47页 |
5.7.4 地板细缝与地板枝节 | 第47-48页 |
5.7.5 中和线 | 第48-49页 |
5.7.6 缺陷地结构 | 第49-50页 |
5.8 共面波导馈电的MIMO天线的设计 | 第50-56页 |
5.8.1 天线的结构 | 第50页 |
5.8.2 天线的仿真与测试 | 第50-55页 |
5.8.3 结论与小结 | 第55-5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57-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