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实践来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7-31页 |
1.5.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7-21页 |
1.5.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27页 |
1.5.3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5.4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1.5.5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 | 第30-31页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城市滨水区基础研究 | 第34-54页 |
2.1 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2.1.1 国外滨水区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2.1.2 国内滨水区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2.2 城市滨水区的用地范围界定 | 第36-37页 |
2.3 城市滨水区的构成 | 第37-38页 |
2.4 城市滨水区的分类 | 第38-41页 |
2.4.1 根据水域类型分类 | 第38-40页 |
2.4.2 根据陆域类型分类 | 第40页 |
2.4.3 根据水陆交接类型分类 | 第40-41页 |
2.5 城市滨水区的特征 | 第41-43页 |
2.5.1 城市滨水区的空间特征 | 第41-42页 |
2.5.2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 第42-43页 |
2.6 国内外优秀城市滨水区建设实践 | 第43-52页 |
2.6.1 国外优秀城市滨水区建设实践 | 第43-46页 |
2.6.3 国内优秀城市滨水区建设实践 | 第46-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动态特征及现状问题 | 第54-70页 |
3.1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动态特征 | 第54-63页 |
3.1.1 城市公共空间职能动态 | 第54-55页 |
3.1.2 季节性景观动态 | 第55-60页 |
3.1.3 游览视角动态 | 第60-62页 |
3.1.4 活动功能动态 | 第62-63页 |
3.2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现状问题(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 第63-69页 |
3.2.1 滨江建设缺乏公共空间职能考量 | 第63-66页 |
3.2.2 季节性景观丧失 | 第66-67页 |
3.2.3 滨江活动单一,趣味性较差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设计对策 | 第70-98页 |
4.1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动态特征的设计应对层面 | 第70-77页 |
4.1.1 系统层面应对内容 | 第70-73页 |
4.1.2 局部层面应对内容 | 第73-77页 |
4.2 双向、立体化的系统构建 | 第77-89页 |
4.2.1 侧向分层的构建形式 | 第77-83页 |
4.2.2 纵向分段的构建形式 | 第83-89页 |
4.3 凸显动态体验的空间设计手段 | 第89-96页 |
4.3.1 设计“主动性”与“被动性”并重 | 第89-90页 |
4.3.2 景观要素功能的灵活使用 | 第90-91页 |
4.3.3 景观要素形成游览主题 | 第91-92页 |
4.3.4 季节特征的保留与突出 | 第92-93页 |
4.3.5 空间围合的观景视角导向 | 第93-95页 |
4.3.6 生态技术的选择与自我生长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实践解析——重庆金海湾公园设计 | 第98-116页 |
5.1 金海湾公园动态特征解读与分析 | 第98-102页 |
5.1.1 城市公共空间职能动态特征解读 | 第98-99页 |
5.1.2 季节景观动态特征分析 | 第99-101页 |
5.1.3 游览视角动态特征分析 | 第101-102页 |
5.1.4 活动功能动态解读 | 第102页 |
5.2 动态应对系统构建 | 第102-109页 |
5.2.1 功能系统 | 第103-104页 |
5.2.2 交通系统 | 第104页 |
5.2.3 活动体验系统 | 第104-107页 |
5.2.4 生态系统 | 第107-109页 |
5.3 动态应对空间设计 | 第109-114页 |
5.3.1 景观要素的多功能使用 | 第110-111页 |
5.3.2 主题体验的感官线索设计 | 第111-112页 |
5.3.3 季节性活动空间设计 | 第112-113页 |
5.3.4 不同观景视角的空间围合 | 第113页 |
5.3.5 生态技术选择 | 第113-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6 结语与反思 | 第116-118页 |
6.1 本文的研究总结 | 第116-117页 |
6.1.1 总结关于城市滨水区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 | 第116页 |
6.1.2 归纳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独特的动态特征及现状不足 | 第116页 |
6.1.3 初步建立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设计对策 | 第116-117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7页 |
6.3 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