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关于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3.1 高层办公建筑 | 第15页 |
1.3.2 空中庭院的解读——从传统庭院到空中庭院 | 第15-17页 |
1.3.3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3 小结 | 第19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2 高层办公建筑空中庭院的由来 | 第21-31页 |
2.1 高层办公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23页 |
2.2 新时期办公高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2.3 空中庭院——调适高层办公建筑空间环境的必由之路 | 第24-31页 |
2.3.1 身心健康的需求——解决病态建筑综合症的有效途径 | 第24-26页 |
2.3.2 交往的需求——一种现代办公模式 | 第26-27页 |
2.3.3 生态节能的需求——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2.3.4 一种综合需求的结果 | 第28-31页 |
3 空中庭院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 第31-37页 |
3.1 相关理论思考 | 第31-32页 |
3.1.1 系统观 | 第31-32页 |
3.1.2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 第32页 |
3.1.3 “道法自然”与有机建筑设计理论 | 第32页 |
3.2 关于效益问题的考虑 | 第32-34页 |
3.3 空中庭院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4页 |
3.3.1 系统观下的有机统一 | 第34页 |
3.3.2 以人为本 | 第34页 |
3.3.3 庭院与环境和谐共生 | 第34页 |
3.4 空中庭院的设计原则 | 第34-37页 |
3.4.1 空间形态有机统一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3.4.2 环境景观利于休憩交往的设计原则 | 第35页 |
3.4.3 绿色技术生态适宜的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4 空中庭院空间形态的有机生成 | 第37-65页 |
4.1 空中庭院的类型 | 第37-46页 |
4.2 适应高层形态构成模式的空中庭院生成策略 | 第46-53页 |
4.2.1 巧借屋顶和避难层——有效利用闲置空间 | 第47页 |
4.2.2 因势利导——顺应形态构成模式布置空中庭院 | 第47-51页 |
4.2.3 改进创新——合理创造空中庭院 | 第51-53页 |
4.3 适应使用需求的空中庭院空间形态组合策略 | 第53-60页 |
4.3.1 以休憩交往为设计的主要目标 | 第53页 |
4.3.2 与休憩交往活动相适应的空间形态组合 | 第53-56页 |
4.3.3 方便可达的空中庭院形态组合 | 第56-58页 |
4.3.4 与辅助空间相结合以增加空间活力 | 第58-59页 |
4.3.5 作为交通联系体的空中庭院形态组合 | 第59-60页 |
4.4 适应建筑造型的建筑形态统筹设计 | 第60-64页 |
4.4.1 将空中庭院作为表达的主题或母题 | 第60-62页 |
4.4.2 人工元素与自然元素的有机统一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利于休憩交往的空中庭院空间环境营造 | 第65-81页 |
5.1 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 | 第65-69页 |
5.1.1 空间布局的内容 | 第65-66页 |
5.1.2 影响空间布局的空间环境因素 | 第66-67页 |
5.1.3 合理的动静分区 | 第67页 |
5.1.4 逗留场所的选择 | 第67-68页 |
5.1.5 交通流线的设计 | 第68-69页 |
5.2 适宜交往的逗留场所设计 | 第69-72页 |
5.2.1 逗留场所的空间尺度 | 第69-70页 |
5.2.2 后防意识与桌椅设置 | 第70页 |
5.2.3 利于交往的小品陈设 | 第70-72页 |
5.3 利于减压的景观设计 | 第72-77页 |
5.3.1 人的感受与景观设计 | 第72-74页 |
5.3.2 垂直绿化的设计 | 第74-75页 |
5.3.3 园艺景观 | 第75页 |
5.3.4 景观的象征性暗示 | 第75-77页 |
5.3.5 温馨的氛围 | 第77页 |
5.4 调适空间环境的技术措施 | 第77-78页 |
5.4.1 声环境的调适 | 第77-78页 |
5.4.2 热环境的调适 | 第78页 |
5.4.3 风环境的调适 | 第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6 生态适宜的绿色技术 | 第81-91页 |
6.1 以被动式为主的绿色设计策略 | 第81-83页 |
6.1.1 被动式设计的定义与目的 | 第81页 |
6.1.2 空中庭院被动式设计的手段 | 第81-82页 |
6.1.3 影响被动式设计的因素 | 第82-83页 |
6.2 适应使用功能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3-84页 |
6.2.1 功能性空中庭院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3-84页 |
6.2.2 服务性空中庭院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4页 |
6.2.3 辅助性空中庭院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4页 |
6.3 适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84-89页 |
6.3.1 适应气候区划的空间布局 | 第84-87页 |
6.3.2 不同季节下的通风策略 | 第87-89页 |
6.4 适应生态多样性的绿色设计策略 | 第89-90页 |
6.4.1 提高生态多样性的空间形态 | 第89-90页 |
6.4.2 提高生态多样性的绿化景观配置 | 第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7 设计实例的解读——南充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概念方案设计 | 第91-99页 |
7.1 方案简介 | 第91-92页 |
7.2 空中庭院的有机生成 | 第92-93页 |
7.3 利于休憩交往的空中庭院空间环境营造 | 第93-97页 |
7.4 生态适宜的绿色技术 | 第97-99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 | 第107-118页 |
A 南充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概念方案设计文本 | 第107-11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