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毛细管电泳及应用概述 | 第9-11页 |
1.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装置及原理 | 第9-10页 |
1.1.2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及应用概述 | 第11-14页 |
1.2.1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的原理及特点 | 第11-12页 |
1.2.2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毛细管电泳联用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及应用概述 | 第14-18页 |
1.3.1 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简述及优势 | 第14-15页 |
1.3.2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 核酸适配体及应用概述 | 第18-20页 |
1.4.1 核酸适配体概念 | 第18页 |
1.4.2 毛细管电泳筛选适配体的方法 | 第18-19页 |
1.4.3 CE-SELEX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方法优化 | 第22-4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2 试剂与材料 | 第23页 |
2.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 第23-24页 |
2.2.4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0页 |
2.3.1 两步法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2.3.1.1 聚焦不完全 | 第25-26页 |
2.3.1.2 增加聚焦时间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2 一步法的优化 | 第28-37页 |
2.3.2.1 聚焦样品溶液组成的影响 | 第28-33页 |
2.3.2.2 进样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2.3.2.3 电极液pH的优化 | 第33-35页 |
2.3.2.4 电压的优化 | 第35-36页 |
2.3.2.5 不同毛细管的比较 | 第36页 |
2.3.2.6 方法的重复性考察 | 第36-37页 |
2.3.3 两步法与一步法的对比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蛋白质的方法学研究 | 第41-50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3.2.2 试剂与材料 | 第41-42页 |
3.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 第42页 |
3.2.4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3.1 聚乙二醇重组人促红素的等电点测定 | 第43-44页 |
3.3.2 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等电点测定 | 第44-46页 |
3.3.3 生物物理所提纯蛋白No.1 的等电点测定 | 第46-47页 |
3.3.4 LPI原液冻干品的等电点测定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毛细管电泳联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分析绿色荧光蛋白 | 第50-59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4.2.2 试剂与材料 | 第51页 |
4.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 第51-52页 |
4.2.4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52-53页 |
4.2.4.1 毛细管区带电泳条件 | 第52-53页 |
4.2.4.2 毛细管等电聚焦条件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4.3.1 CZE方法的优化 | 第53-56页 |
4.3.1.1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53-54页 |
4.3.1.2 缓冲液pH的优化 | 第54页 |
4.3.1.3 样品稳定性的考察 | 第54-55页 |
4.3.1.4 毛细管的考察 | 第55-56页 |
4.3.2 cIEF方法的优化 | 第56-58页 |
4.3.2.1 聚焦样品溶液的组成优化 | 第56页 |
4.3.2.2 进样量的确定 | 第56页 |
4.3.2.3 聚焦电压和气压的优化 | 第56-57页 |
4.3.2.4 电极液pH的优化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总结 | 第59-62页 |
总结 | 第5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