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电子商务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电子商务及城镇化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电子商务理论 | 第19-24页 |
2.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2.1.3 我国电子商务的地区差异 | 第22-24页 |
2.1.4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24页 |
2.2 城镇化理论 | 第24-30页 |
2.2.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24-26页 |
2.2.2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2.2.3 我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 第27-28页 |
2.2.4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28-30页 |
第3章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30-35页 |
3.1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30-32页 |
3.2 电子商务推动城镇化 | 第32-34页 |
3.2.1 电子商务可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和资金,给城镇化以拉力 | 第32页 |
3.2.2 电子商务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给城镇化以推力 | 第32-33页 |
3.2.3 电子商务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大城市的辐射力 | 第33-34页 |
3.3 城镇化反作用于电子商务 | 第34-35页 |
3.3.1 城镇化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硬件基础 | 第34页 |
3.3.2 城镇化为电子商务吸引人才提供便利 | 第34页 |
3.3.3 城镇化为可以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足够的资金基础 | 第34-35页 |
第4章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 第35-45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4.2 城镇化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4.2.1 人口城镇化 | 第36页 |
4.2.2 基础设施城镇化 | 第36页 |
4.2.3 经济城镇化 | 第36页 |
4.2.4 社会城镇化 | 第36-37页 |
4.3 电子商务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4.3.1 基础条件 | 第37页 |
4.3.2 使用状况 | 第37-38页 |
4.3.3 影响状况 | 第38页 |
4.4 数据的来源和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8-45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4.2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8-39页 |
4.4.3 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39-45页 |
第5章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 第45-53页 |
5.1 城镇化和电子商务的综合发展指数 | 第45-47页 |
5.1.1 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指数 | 第45-46页 |
5.1.2 电子商务的综合发展指数 | 第46-47页 |
5.2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的协调度 | 第47-49页 |
5.2.1 协调发展内涵 | 第47页 |
5.2.2 协调度的计算 | 第47-49页 |
5.3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度 | 第49-50页 |
5.3.1 协调发展度 | 第49页 |
5.3.2 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5.4 聚类分析 | 第50-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对策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B(实证部分中间数据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