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危机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我国正处于环境危机高发期 | 第10页 |
1.1.2 政府环境危机治理能力不足 | 第10-11页 |
1.1.3 协同力量应对环境危机的机遇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环境危机治理策略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协同治理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念界定 | 第16-32页 |
2.1 危机与环境危机 | 第16-19页 |
2.1.1 危机与环境危机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环境危机的主要表现 | 第17-18页 |
2.1.3 环境危机的诱因 | 第18-19页 |
2.2 治理与协同治理 | 第19-25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9-22页 |
2.2.2 协同论的主要原理 | 第22-23页 |
2.2.3 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耦合 | 第23-24页 |
2.2.4 协同治理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2.3 协同治理模型框架及启示 | 第25-32页 |
2.3.1 模型分析 | 第25-28页 |
2.3.2 协同治理模型运行范围与关键因素 | 第28-31页 |
2.3.3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环境治理模式概述与分析 | 第32-39页 |
3.1 现有典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32-34页 |
3.1.1 政府控制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32页 |
3.1.2 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 第32-33页 |
3.1.3 自愿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33-34页 |
3.1.4 我国环境治理模式 | 第34页 |
3.2 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 第34-36页 |
3.2.1 助长利益合谋集团 | 第34-35页 |
3.2.2 协同合作程度较低 | 第35页 |
3.2.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3.2.4 沟通协调渠道不畅通 | 第35-36页 |
3.3 环境危机的解决思路 | 第36-39页 |
3.3.1 协同主体资源共享 | 第36-37页 |
3.3.2 协同利益代表广泛 | 第37页 |
3.3.3 协同过程保障公正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 第39-52页 |
4.1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与构成 | 第39-44页 |
4.1.1 协同治理的模式内涵 | 第39-41页 |
4.1.2 协同治理的模式的主体 | 第41-42页 |
4.1.3 协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梳理 | 第42-43页 |
4.1.4 协同主体组织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4.2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式与运行 | 第44-48页 |
4.2.1 各个主体与政府在决策环节的协同 | 第44-46页 |
4.2.2 各个主体与政府在监督环节的协同 | 第46-47页 |
4.2.3 各个主体与政府在冲突处理中的协同 | 第47-48页 |
4.2.4 各个主体与政府在信息传播引导中的协同 | 第48页 |
4.3 各个主体参与环境危机协同治理的制度设计 | 第48-52页 |
4.3.1 责任制度 | 第49页 |
4.3.2 激励制度 | 第49-50页 |
4.3.3 考核制度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52-60页 |
5.1 嘉兴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52-54页 |
5.1.1 嘉兴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5.1.2 嘉兴模式的有效性 | 第53-54页 |
5.1.3 问题与完善 | 第54页 |
5.2 温州“百团万人”案例分析 | 第54-56页 |
5.2.1 案例分析 | 第54-55页 |
5.2.2 模式有效性 | 第55-56页 |
5.2.3 问题与完善 | 第56页 |
5.3 环境危机协同治理模式优化的启示 | 第56-60页 |
5.3.1 营造良好协同参与环境 | 第56-57页 |
5.3.2 增强协同主体参与动力 | 第57页 |
5.3.3 提高协同主体参与效果 | 第57-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