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2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在汽车碰撞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20-21页 |
2.2 有限元法主要算法介绍 | 第21-23页 |
2.2.1 显式算法与隐式算法 | 第21-22页 |
2.2.2 单点积分与全积分 | 第22-23页 |
2.3 汽车碰撞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碰撞过程中的控制方程 | 第23-25页 |
2.3.2 碰撞接触的基本算法 | 第25-26页 |
2.3.3 沙漏现象及控制方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汽车前纵梁拼焊板的刚度匹配性优化设计 | 第28-45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激光焊接技术以及拼焊板的应用 | 第28-31页 |
3.2.1 激光焊接技术原理及优点 | 第28-29页 |
3.2.2 激光拼焊板应用于纵梁压溃的优势 | 第29-31页 |
3.3 前纵梁拼焊板刚度匹配性能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3.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2-38页 |
3.4.1 实验流程设计 | 第32-33页 |
3.4.2 实验参数确定 | 第33-38页 |
3.5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3.5.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38-39页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吸能目标的前端结构刚度匹配优化设计 | 第45-6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汽车前端主要结构吸能能力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各结构不同吸能要求下的刚度匹配性 | 第45-46页 |
4.2.2 各结构目标吸能值的确定 | 第46-48页 |
4.3 前端各薄壁梁吸能部件的参数确定 | 第48-52页 |
4.4 前端结构的刚度匹配性仿真分析 | 第52-56页 |
4.4.1 前端吸能结构仿真模型搭建 | 第52-53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5 前端结构的刚度匹配性优化设计 | 第56-58页 |
4.5.1 优化对象以及优化流程 | 第56-57页 |
4.5.2 优化对象参数优化设计 | 第57-58页 |
4.6 结合实验与仿真验证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前端结构刚度匹配性优化对整车耐撞性影响 | 第62-74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搭建以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62-65页 |
5.2.1 整车有限元模型搭建 | 第62-63页 |
5.2.2 边界条件及材料设置 | 第63-65页 |
5.3 整车有限元模型仿真精度确认 | 第65-66页 |
5.4 前端结构刚度匹配性优化对整车耐撞性影响分析 | 第66-73页 |
5.4.1 纵梁拼焊板刚度匹配性优化分析 | 第67-70页 |
5.4.2 前端主要吸能结构刚度匹配性优化分析 | 第70-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