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31页 |
2.1 弹性和塑性理论 | 第19-23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弹性产生的机理 | 第20-21页 |
2.1.3 塑性产生的机理 | 第21页 |
2.1.4 弹性与塑性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2.2 企业行为理论 | 第23-26页 |
2.2.1 企业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定义 | 第23-24页 |
2.2.2 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24页 |
2.2.3 企业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 | 第24-26页 |
2.3 创新及创新能力理论 | 第26-29页 |
2.3.1 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概念 | 第26-27页 |
2.3.2 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7-28页 |
2.3.3 创新能力的作用 | 第28-29页 |
2.4 弹性创新能力和塑性创新能力的提出 | 第29-30页 |
2.4.1 弹性创新能力和塑性创新能力的概念 | 第29页 |
2.4.2 弹性创新能力和塑性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企业弹性与塑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转化的机理及假设 | 第31-39页 |
3.1 弹性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假设 | 第31-34页 |
3.1.1 环境扰动与弹性创新能力 | 第31-32页 |
3.1.2 组织宽裕与弹性创新能力 | 第32-33页 |
3.1.3 以往绩效与弹性创新能力 | 第33-34页 |
3.2 塑性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假设 | 第34-36页 |
3.2.1 以往绩效与塑性创新能力 | 第34页 |
3.2.2 组织愿望与塑性创新能力 | 第34-35页 |
3.2.3 组织愿望与以往绩效的差距和塑性创新能力 | 第35-36页 |
3.3 弹性创新能力向塑性创新能力的转化 | 第36-37页 |
3.4 弹性与塑性创新能力的形成与转化的概念模型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弹性与塑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转化的实证分析 | 第39-51页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9-43页 |
4.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第39页 |
4.1.2 问卷量表的设计 | 第39-40页 |
4.1.3 构念的度量 | 第40-42页 |
4.1.4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42-43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43-46页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页 |
4.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3-46页 |
4.2.3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第46页 |
4.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4.3.1 假设检验 | 第46-48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企业弹性与塑性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 第51-57页 |
5.1 企业弹性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第51-53页 |
5.1.1 积极应对环境扰动 | 第51-52页 |
5.1.2 充分利用组织宽裕 | 第52页 |
5.1.3 借助以往绩效 | 第52-53页 |
5.2 企业塑性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第53-55页 |
5.2.1 以以往绩效为基础 | 第53-54页 |
5.2.2 确立和强化组织愿望 | 第54页 |
5.2.3 重视组织愿望与以往绩效的差距 | 第54-55页 |
5.3 重视弹性向塑性创新能力转化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企业弹性与塑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转化机理研究的问卷调查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