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基于微环谐振腔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的设计及特性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引言第10-12页
    1.2 OCDMA编/解码技术第12-17页
        1.2.1 编/解码器分类第12-15页
        1.2.2 编解码方案第15-17页
    1.3 光学微环谐振腔第17-27页
        1.3.1 微环谐振腔概述第17-21页
        1.3.2 微环谐振腔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第21-25页
        1.3.3 微环谐振腔在OCDMA编解码器领域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7-29页
第二章 微环谐振腔基本理论第29-49页
    2.1 微环谐振腔基本结构第29-33页
        2.1.1 全通型微环第29-30页
        2.1.2 上下载型微环第30-31页
        2.1.3 微环谐振腔基本参量第31-33页
    2.2 单微环谐振腔特性分析第33-35页
    2.3 并联微环谐振腔第35-41页
        2.3.1 并联双环谐振腔第36-38页
        2.3.2 并联多环谐振腔第38-41页
    2.4 串联微环谐振腔第41-48页
        2.4.1 串联双环谐振腔第41-45页
        2.4.2 串联多环谐振腔第45-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耦合双环谐振腔编解码器第49-67页
    3.1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器第49-53页
        3.1.1 耦合双环谐振腔理论第49-51页
        3.1.2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原理第51-53页
    3.2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器特性研究第53-60页
        3.2.1 反射谱特性分析第53-55页
        3.2.2 结构参数对编解码性能的影响第55-60页
    3.3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器优化实现第60-65页
        3.3.1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器实现第60-61页
        3.3.2 耦合双环阵列编解码器的优化第61-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串联阵列微环谐振腔编解码器第67-88页
    4.1 串联三环阵列编解码器第67-70页
        4.1.1 串联三环结构理论分析第67-69页
        4.1.2 串联三环阵列编解码原理第69-70页
    4.2 串联三环结构参数对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第70-78页
        4.2.1 耦合系数的影响第70-75页
        4.2.2 损耗系数的影响第75-77页
        4.2.3 码片速率的影响第77-78页
    4.3 串联三环编解码器结构优化第78-84页
        4.3.1 耦合系数优化方法第78-81页
        4.3.2 耦合系数优化后的编解码性能第81-82页
        4.3.3 半径优化与性能对比第82-84页
    4.4 串联三环阵列编解码实现第84-86页
        4.4.1 优化后的串联三环编解码实现第84-85页
        4.4.2 串联三环结构与耦合双环的编解码性能对比第85-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编解码器容量扩展研究第88-109页
    5.1 游标效应第88-90页
    5.2 容量扩展结构研究第90-97页
        5.2.1 Vernier结构设计第90-91页
        5.2.2 四种Vernier结构性能分析与对比第91-97页
    5.3 Vernier结构编解码器第97-102页
        5.3.1 编解码器参数讨论第98-100页
        5.3.2 微环结构参数对编解码器性能的影响第100-102页
    5.4 Vernier编解码器结构实现第102-107页
        5.4.1 Vernier结构优化方法第102-104页
        5.4.2 优化后的编解码器实现第104-105页
        5.4.3 编解码器性能对比第105-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单通道聚合物旋转连接器的研制第109-117页
    6.1 器件基本结构与理论第109-113页
        6.1.1 基本结构与传输方程第109-112页
        6.1.2 器件插入损耗第112-113页
    6.2 器件加工制备第113-114页
    6.3 实验测试第114-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0页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117-119页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9页
    7.3 下一步研究方案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真实感材质的快速建模与绘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HMSC-bm与A549肺癌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分化及遗传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