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韩城传统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2页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6 研究结构框架及期望做出的有价值的工作第15-17页
2.韩城县域人居环境的演进历程第17-55页
    2.1 中国的“县”文化第17-21页
        2.1.1 县的内涵第17-18页
        2.1.2 县的特点第18页
        2.1.3 县的意义第18-21页
    2.2 韩城县域人居环境的演进第21-46页
        2.2.1 韩城概述第21-25页
        2.2.2 韩城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第25-46页
    2.3 韩城人居环境发展的特点第46-52页
        2.3.1 一般性特点第46-49页
        2.3.2 韩城的特殊性第49-52页
    2.4 发展规律总结第52-55页
3.县域环境的整体人居格局第55-93页
    3.1 山水空间格局第55-60页
        3.1.1 山水环境的空间构成第55-57页
        3.1.2 山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第57-60页
    3.2 聚落空间格局第60-68页
        3.2.1 城第60-61页
        3.2.2 镇第61-62页
        3.2.3 村第62-64页
        3.2.4 县域聚居的结构建置第64页
        3.2.5 县域聚落的空间格局第64-68页
    3.3 人文空间格局第68-72页
        3.3.1 县域文化的多元特征第68-69页
        3.3.2 地域精神的内化——包容吸收和坚守固持第69-70页
        3.3.3 文化发扬的基本途径第70页
        3.3.4 县域文化的人居承载第70-71页
        3.3.5 县域人居环境中文化建设的精神目标第71-72页
    3.4 风景空间格局第72-83页
        3.4.1 本土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景”与“韩城八景”第72-74页
        3.4.2 县域“八景”的确立原则第74-78页
        3.4.3 县域八景的营造方法第78-83页
    3.5 人居支撑网络第83-93页
        3.5.1 交通第83-86页
        3.5.2 防御第86-89页
        3.5.3 水利、给排水与防洪第89-93页
4.韩城聚落类型与营造模式第93-159页
    4.1 聚落类型第93-102页
        4.1.1 聚落类型的划分目的和角度第93-100页
        4.1.2 韩城聚落类型的划分第100-102页
    4.2 典型聚落的结构特征第102-148页
        4.2.1 典型聚落的功能构成第102-129页
        4.2.2 典型聚落的用地结构第129-138页
        4.2.3 典型聚落的结构特征第138-148页
    4.3 韩城县域地方聚落形成的深层影响因素第148-159页
5.韩城县域人居环境设计方法研究第159-235页
    5.1 整体性、个体性与层次性第160-179页
        5.1.1 山水聚居模式第161-170页
        5.1.2 骨脉结构模式第170-179页
    5.2 关键性、核心性与基础性第179-201页
        5.2.1 标志体系与核心发散模式第179-193页
        5.2.2 群域肌理模式第193-201页
    5.3 独立性与关联性第201-225页
        5.3.1 “环境”视野下的建筑营造第202-210页
        5.3.2 轴线关系第210-214页
        5.3.3 图景关系第214-221页
        5.3.4 边界关系第221-225页
    5.4 自然性与人文性第225-232页
        5.4.1 “人文”探索在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的重要意义第226-227页
        5.4.2 人文探索的类型第227-230页
        5.4.3 人文视角下的本土人居环境营造观念第230-232页
    5.5 传承性与发展性第232-235页
6.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的实践途径第235-262页
    6.1 县域建设“群体”和组织结构第235-240页
    6.2 县域建设职能与分工第240-252页
        6.2.1 知县——县域治理和建设的守土者第240-242页
        6.2.2 风水师——确立县域人居环境空间形局和乡土文化格局的相地者第242-245页
        6.2.3 文人士大夫——县域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载道者第245-250页
        6.2.4 工匠——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的建构者第250-251页
        6.2.5 其他(宗教人员、宗族乡绅、商人等)——地域乡土建设的倡导者和支撑力量第251-252页
    6.3 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的传统机制第252-258页
        6.3.1 官方传统第252-253页
        6.3.2 乡土传统第253-255页
        6.3.3 文士传统第255-256页
        6.3.4 三大传统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第256-258页
    6.4 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的实践特点第258-262页
7.结语第262-266页
致谢第266-267页
参考文献第267-271页
图表目录及出处第271-277页

论文共2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方方小说创作论
下一篇:基于矢量跟踪的高动态载体超紧组合导航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