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柴油机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及排气换热器设计与性能优化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2页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3页
        1.1.1 内燃机效率的提升空间第10-12页
        1.1.2 内燃机余热回收的意义第12-13页
    1.2 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1 余压能回收技术第14-17页
        1.2.2 热电转化技术第17-18页
        1.2.3 底循环技术第18-20页
        1.2.4 各排气利用方式特点分析第20-21页
    1.3 内燃机朗肯底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第21-31页
        1.3.1 单级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第21-25页
        1.3.2 二级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第25-26页
        1.3.3 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现状第26-29页
        1.3.4 排气换热器研究现状第29-30页
        1.3.5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0-31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柴油机余热能流特性分析第32-60页
    2.1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基本理论第32-36页
        2.1.1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平衡系统第32-34页
        2.1.2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平衡计算第34-36页
    2.2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平台第36-42页
        2.2.1 柴油机余热能流测试平台搭建第36-41页
        2.2.2 柴油机余热能流实验测试第41-42页
    2.3 柴油机余热能流特性分析第42-54页
        2.3.1 柴油机余热能流热物性第42-46页
        2.3.2 柴油机余热能流“量”分析第46-49页
        2.3.3 柴油机余热能流“质”分析第49-54页
    2.4 柴油机排气余热能流酸露点分析第54-59页
        2.4.1 柴油机排气酸露点第54-56页
        2.4.2 排气酸露点计算第56-58页
        2.4.3 排气酸露点温度的影响因素第58-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高温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理论分析第60-100页
    3.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建模第60-74页
        3.1.1 有机朗肯循环简介第60-61页
        3.1.2 基本假设与数学模型第61-64页
        3.1.3 基于排气余热回收的亚临界循环系统建模第64-66页
        3.1.4 基于排气余热回收的跨临界循环系统建模第66-68页
        3.1.5 模型验证第68-69页
        3.1.6 换热过程窄点分析方法探索第69-74页
    3.2 有机朗肯循环工作介质分析第74-80页
        3.2.1 工质的分类第74-78页
        3.2.2 工质选择的指导性原则第78-80页
    3.3 基于常规制冷剂类工质的性能分析第80-87页
        3.3.1 亚临界循环系统性能分析第80-85页
        3.3.2 跨临界循环系统性能分析第85-87页
    3.4 基于高效烷烃类工质的理论分析第87-98页
        3.4.1 烷烃类工质第88-90页
        3.4.2 循环边界条件与运行限制第90-92页
        3.4.3 烷烃类工质性能分析第92-98页
    3.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四章 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设计及初步实验研究第100-136页
    4.1 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底循环系统理论分析及方案确定第100-109页
        4.1.1 带导热油中间换热的排气余热回收 ORC 系统模型建立第100-103页
        4.1.2 循环性能分析第103-107页
        4.1.3 系统关键部件设计参数确定第107-109页
    4.2 带导热油中间换热的 ORC 底循环系统搭建第109-112页
    4.3 ORC 系统部件选型第112-126页
        4.3.1 ORC 环路第112-122页
        4.3.2 导热油环路第122页
        4.3.3 冷却水环路第122-123页
        4.3.4 数据测试及采集系统第123-126页
    4.4 底循环系统初步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第126-135页
        4.4.1 实验目的与方案第126-127页
        4.4.2 实验操作步骤第127-128页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28-135页
    4.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高性能板翅式排气换热器设计第136-164页
    5.1 高性能排气换热器的选择第136-140页
        5.1.1 排气换热器特性要求第136-137页
        5.1.2 高性能换热器类型第137-139页
        5.1.3 板翅式换热器简介第139-140页
    5.2 板翅式换热器设计理论第140-154页
        5.2.1 换热器设计流程第140-141页
        5.2.2 换热器传热计算基本关系式第141-143页
        5.2.3 换热器热计算第143-151页
        5.2.4 换热器压力损失计算第151-152页
        5.2.5 翅片的选择与性能分析第152-154页
    5.3 板翅式排气换热器设计计算分析第154-158页
        5.3.1 排气换热器设计方案第154-155页
        5.3.2 板翅式换热器换热关联式第155-156页
        5.3.3 板翅式排气换热器参数与计算结果第156-158页
    5.4 板翅式与管壳式排气换热器性能对比分析第158-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六章 基于 CFD 仿真的板翅式排气换热器翅片设计优化第164-180页
    6.1 FLUENT 软件简介第164-165页
    6.2 模型建立第165-168页
        6.2.1 渐扩式波纹翅片第166-167页
        6.2.2 错列式波纹翅片第167-168页
    6.3 渐扩式波纹翅片流场分析第168-173页
        6.3.1 渐扩式波纹翅片与常规波纹翅片流场对比分析第168-169页
        6.3.2 不同结构型式渐扩式翅片流场分析第169-172页
        6.3.3 渐扩式翅片流场性能参数分析第172-173页
    6.4 错列式波纹翅片流场分析第173-179页
        6.4.1 错列式波纹翅片与常规波纹翅片流场对比分析第173-174页
        6.4.2 不同结构型式错列式翅片流场分析第174-177页
        6.4.3 错列式翅片流场性能参数分析第177-179页
    6.5 本章小结第179-180页
第七章 基于柴油机多余热的底循环回收系统性能优化研究第180-206页
    7.1 高-低温双回路二级余热回收系统第180-192页
        7.1.1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第180-182页
        7.1.2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建模第182-184页
        7.1.3 高-低温双回路系统性能分析第184-192页
    7.2 高-低压双回路二级余热回收系统第192-204页
        7.2.1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第192-194页
        7.2.2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建模第194-195页
        7.2.3 高-低压双回路系统性能分析第195-204页
    7.3 本章小结第204-206页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206-210页
    8.1 主要结论第206-208页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08-209页
    8.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209-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18-220页
致谢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性与传统: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碳材料负载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