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宽温域温差发电装置中梯度热电材料与界面连接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热电学基础理论第12-20页
        1.2.1 基本效应第12-14页
        1.2.2 材料热电性能的表征第14-17页
        1.2.3 热电发电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第17-20页
    1.3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热电器件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备第25-36页
    2.1 引言第25-27页
    2.2 主要的材料制备仪器与工作原理第27-31页
        2.2.1 球磨机及机械合金化机理第27-29页
        2.2.2 放电等离子烧结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第29-30页
        2.2.3 磁控溅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第30-31页
    2.3 材料表征技术第31-33页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第31-32页
        2.3.2 电子显微分析第32页
        2.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32页
        2.3.4 物理性能测试第32页
        2.3.5 纳米压痕测试第32-33页
    2.4 材料热电性能测试方法和设备第33-35页
    2.5 其它相关设备简介第35-36页
第三章 低温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6-69页
    3.1 引言第36-39页
        3.1.1 BiTe 基热电材料的简介及其研究现状第36-39页
        3.1.2 本章研究目的及内容第39页
    3.2 P 型 Bi_(0.5)Sb_(1.5)Te_3热电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9-49页
        3.2.1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2.2 制备工艺对 Bi_(0.5)Sb_(1.5)Te_3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第42-47页
        3.2.3 制备工艺对 Bi_(0.5)Sb_(1.5)Te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3.2.4 制备工艺对 Bi_(0.5)Sb_(1.5)Te_3热输运性能及热电优值的影响第48-49页
    3.3 不同浓度 Cu 掺杂对 P 型 Bi_(0.5)Sb_(1.5)Te_3材料的优化研究第49-58页
        3.3.1 实验方法第50页
        3.3.2 不同浓度 Cu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0-54页
        3.3.3 不同浓度 Cu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3.3.4 不同浓度 Cu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热输运性能及热电优值的影响.48第57-58页
    3.4 不同浓度 CNTs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材料的优化研究第58-64页
        3.4.1 实验方法第58-59页
        3.4.2 CNTs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9-61页
        3.4.3 CNTs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第61-63页
        3.4.4 CNTs 掺杂对 Bi_(0.5)Sb_(1.5)Te_3热输运性能及热电优值的影响第63-64页
    3.5 N 型 Bi2Te3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64-67页
        3.5.1 实验方法第65页
        3.5.2 N 型 Bi2Te3材料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第65-66页
        3.5.3 N 型 Bi2Te3材料的热电性能第66-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中、高温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69-102页
    4.1 引言第69-72页
        4.1.1 中、高温区材料简介及其研究现状第69-72页
        4.1.2 本章研究目的及内容第72页
    4.2 中温区 P 型 AgSbTe_2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72-79页
        4.2.1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2.2 粉体 AgSbTe_2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第73-75页
        4.2.3 块体 AgSbTe_2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第75-79页
    4.3 中温区 N 型 LAST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79-82页
        4.3.1 实验方法第79页
        4.3.2 粉体 LAST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第79-80页
        4.3.3 块体 LAST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第80-82页
    4.4 高温区 N 型 Si_(80)Ge_(20)P_2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82-91页
        4.4.1 实验方法第82-83页
        4.4.2 粉体 Si_(80)Ge_(20)P_2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第83-86页
        4.4.3 块体 Si_(80)Ge_(20)P_2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第86-89页
        4.4.4 高温区 N 型 Si_(80)Ge_(20)P_2材料的热电性能第89-91页
    4.5 高温区 P 型 Si_(80)Ge_(20)B_(1.5)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91-95页
        4.5.1 实验方法第91-92页
        4.5.2 粉体 Si_(80)Ge_(20)B_(1.5)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第92页
        4.5.3 块体 Si_(80)Ge_(20)B_(1.5)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第92-95页
    4.6 脆性材料体系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压痕法分析第95-101页
        4.6.1 实验方法第95-96页
        4.6.2 脆性材料体系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第96-99页
        4.6.3 脆性材料体系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压痕法表征第99-101页
    4.7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梯度温差发电器件中的界面连接第102-134页
    5.1 引言第102-104页
        5.1.1 梯度温差发电器件中界面连接的研究现状第102-103页
        5.1.2 本章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03-104页
    5.2 中温区热电材料与电极间的界面连接第104-121页
        5.2.1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5.2.2 中温区热电材料与电极间的界面连接工艺及表征第105-107页
        5.2.3 时效处理对中温区 P 型 AgSbTe_(2.01)与铜电极间连接界面的影响第107-116页
        5.2.4 时效处理对中温区 N 型 LAST 与铜电极间连接界面的影响第116-121页
    5.3 高温区热电材料与电极间的界面连接第121-126页
        5.3.1 实验方法第121页
        5.3.2 高温区热电材料与电极间界面连接工艺及表征第121-123页
        5.3.3 时效处理对高温区热电材料与电极间连接界面的影响第123-126页
    5.4 梯度温差发电器件中热电材料间的连接第126-132页
        5.4.1 实验方法第126页
        5.4.2 热电材料间的连接工艺及表征第126-128页
        5.4.3 时效处理对热电材料间连接界面的影响第128-132页
    5.5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六章 梯度温差发电器件的热管理系统设计第134-154页
    6.1 引言第134-136页
        6.1.1 梯度热电材料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第134-135页
        6.1.2 本章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35-136页
    6.2 P 型 Bi_(0.5)Sb_(1.5)Te_3/AgSbTe_2电偶臂的设计第136-140页
        6.2.1 界面温度的设计第136-137页
        6.2.2 Bi_(0.5)Sb_(1.5)Te_3/AgSbTe_(2.01)长度比的优化第137页
        6.2.3 P 型 Bi_(0.5)Sb_(1.5)Te_3/AgSbTe_(2.01)电偶臂的输出功率分析第137-140页
    6.3 N 型 Bi_2Te_(2.7)Se_(0.3)/LAST 电偶臂的设计第140-144页
        6.3.1 界面温度的设计第141页
        6.3.2 Bi_2Te_(2.7)Se_(0.3)/LAST 长度比的优化第141-142页
        6.3.3 Bi_2Te_(2.7)Se_(0.3)/LAST 电偶臂的输出功率分析第142-144页
    6.4 300~680 K 温区温差发电器件的设计和性能第144-153页
        6.4.1 300~680 K 温区的温差发电单体模型第144-146页
        6.4.2 300~680 K 温区温差发电单体模型的尺寸优化第146-150页
        6.4.3 300~680 K 温区温差发电单体模型的性能分析第150-153页
    6.5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4-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73-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安全性的遥操作交会共享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P型中温碲化物温差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