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掺合料的影响机理 | 第10-15页 |
1.2.1 砂浆的水化反应 | 第10-11页 |
1.2.2 硅灰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 | 第11-13页 |
1.2.3 粉煤灰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 | 第13-14页 |
1.2.4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19-29页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第19-23页 |
2.1.1 骨料 | 第19页 |
2.1.2 水泥 | 第19-20页 |
2.1.3 粉煤灰 | 第20-22页 |
2.1.4 硅灰 | 第22页 |
2.1.5 减水剂 | 第22-23页 |
2.2 试验样品配置 | 第23-24页 |
2.2.1 试验样品制备 | 第23页 |
2.2.2 配置工艺 | 第23-24页 |
2.3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仪器 | 第24-29页 |
2.3.1 抗折强度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2.3.2 收缩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2.3.3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3 水灰比和孔隙度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第29-35页 |
3.1 砂浆强度的发展模式 | 第29-31页 |
3.1.1 艾布拉姆斯法 | 第29-30页 |
3.1.2 水灰比对孔隙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孔隙度对砂浆的强度影响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二元系统复合水泥性能机理分析 | 第35-51页 |
4.1 砂浆的抗折强度 | 第35-39页 |
4.1.1 一元砂浆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4.1.2 二元砂浆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4.1.2.1 I型高铝水泥—波特兰水泥砂浆 | 第37-38页 |
4.1.2.2 II高铝水泥—波特兰水泥砂浆 | 第38-39页 |
4.1.3 砂浆的抗折强度结论及影响机理 | 第39页 |
4.2 砂浆的抗压强度 | 第39-42页 |
4.2.1 一元砂浆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4.2.2 二元砂浆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4.2.2.1 波特兰水泥—I型高铝水泥的复合砂浆 | 第40-41页 |
4.2.2.2 波特兰水泥—II型高铝水泥的复合砂浆 | 第41-42页 |
4.2.3 二元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42页 |
4.3 粉煤灰-波特兰水泥砂浆 | 第42-45页 |
4.3.1 粉煤灰的掺量与流动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4.3.2 粉煤灰影响流动度的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4.3.3 粉煤灰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第44页 |
4.3.4 粉煤灰的掺量与强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4.3.5 粉煤灰的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4 硅灰-波特兰水泥砂浆 | 第45-47页 |
4.4.1 硅灰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2 硅灰掺量与砂浆强度的关系 | 第46页 |
4.4.3 硅灰对砂浆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6-47页 |
4.5 减水剂对砂浆的影响 | 第47-50页 |
4.5.1 砂浆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4.5.2 减水剂对强度的影响分析与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三元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1-69页 |
5.1 三元砂浆数据处理模型 | 第51-53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5.3 三元砂浆的力学性能 | 第53-62页 |
5.3.1 养护一天的砂浆试验处理与分析 | 第54-55页 |
5.3.2 养护两天的砂浆试验处理与分析 | 第55-56页 |
5.3.3 养护七天的砂浆试验处理与分析 | 第56页 |
5.3.4 养护七天的砂浆试验处理与分析 | 第56-59页 |
5.3.5 掺合料配比对复合砂浆的影响 | 第59-62页 |
5.3.5.1 掺合料比例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5.2 掺合料比例对砂浆抗折强度影响 | 第61-62页 |
5.4 砂浆的收缩 | 第62-66页 |
5.4.1 三元砂浆锥试验 | 第62-63页 |
5.4.2 自收缩变形性能 | 第63-65页 |
5.4.3 掺合料对砂浆干缩影响分析与作用机理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创新点 | 第69-70页 |
6.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