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4 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第2章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2.1 一体化含义 | 第16页 |
2.2 石油企业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 第16-17页 |
2.3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的发展 | 第17-19页 |
2.3.1 发展测井综合一体化能力 | 第17页 |
2.3.2 注重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拓展服务产品 | 第17-19页 |
第3章 陕北测井项目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3.1 陕北测井项目发展概述 | 第19-20页 |
3.1.1 初始阶段(1998-2007 年) | 第19页 |
3.1.2 巩固与发展阶段(2008-2011) | 第19页 |
3.1.3 市场突破阶段(2012-至今) | 第19-20页 |
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运行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3.2.1 技术服务项目分析 | 第20-21页 |
3.2.2 项目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 第21页 |
3.2.3 项目人员结构分析 | 第21页 |
3.3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第4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构建 | 第23-35页 |
4.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动因 | 第23-26页 |
4.1.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外部动因 | 第23-24页 |
4.1.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内部动因 | 第24-25页 |
4.1.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内外动因整合分析 | 第25-26页 |
4.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设计 | 第26-30页 |
4.2.1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类型 | 第26-27页 |
4.2.2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27页 |
4.2.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构建方法 | 第27-29页 |
4.2.4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特点 | 第29-30页 |
4.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的构成 | 第30-35页 |
4.3.1 陕北测井项目测井技术和装备 | 第30-31页 |
4.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范围 | 第31-32页 |
4.3.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配套政策 | 第32-35页 |
第5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应用 | 第35-44页 |
5.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应用分析 | 第35-40页 |
5.1.1 一体化模式下服务项目分析 | 第35-38页 |
5.1.2 一体化模式下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 第38页 |
5.1.3 一体化模式下人员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5.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分析 | 第40-41页 |
5.2.1 组织保障措施 | 第40页 |
5.2.2 资金和技术保障措施 | 第40页 |
5.2.3 市场开拓保障措施 | 第40页 |
5.2.4 宏观调控保障措施 | 第40-41页 |
5.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效果评价 | 第41-44页 |
5.3.1 项目工作量和劳务收入方面 | 第41页 |
5.3.2 职工幸福指数方面 | 第41-42页 |
5.3.3 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方面 | 第42-43页 |
5.3.4 安全及质量事故方面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