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2.2 非理想界面的研究 | 第16页 |
1.2.3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值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文工作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含CZM的理论模型和界面刚度预测方法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理想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2.3 非理想界面的CZM模型 | 第20-21页 |
2.4 考虑CZM的理论模型 | 第21-23页 |
2.4.1 Mori-Tanaka方法 | 第21-22页 |
2.4.2 稀释解方法 | 第22-23页 |
2.5 非理想界面粘接刚度的估计 | 第23-24页 |
2.6 不同E-kint模型的比较 | 第24-26页 |
2.7 临界交点的唯一性 | 第26页 |
2.8 影响临界交点位置的因素 | 第26-29页 |
2.9 三类E-kint曲线类型 | 第29-30页 |
2.10 多孔材料的预测 | 第30-33页 |
2.10.1 理论预测方法 | 第31页 |
2.10.2 界面估计方法 | 第31-32页 |
2.10.3 理论预测和界面估计方法的比较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能量法及三维均匀化有限元模型 | 第33-5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Cohesive Element模型 | 第33-35页 |
3.3 均匀化计算正交各向异性有效模量的方法 | 第35页 |
3.4 应变能均匀化计算正交各向异性有效模量的方法 | 第35-37页 |
3.5 PRCs代表性单元及边界条件 | 第37-40页 |
3.6 三维代表体均匀化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 第40-44页 |
3.6.1 随机颗粒嵌入的RSA方法 | 第40-41页 |
3.6.2 颗粒几何形状的控制 | 第41-42页 |
3.6.3 各向异性颗粒材料主方向 | 第42-43页 |
3.6.4 内聚力单元的嵌入 | 第43-44页 |
3.7 三维RVE有限元模型的前后处理程序 | 第44-47页 |
3.8 二维RVE有限元模型 | 第47-49页 |
3.9 三维RVE均匀化有限元模型的临界尺寸 | 第49-51页 |
3.10 随机空心颗粒和多面体颗粒的RVE模型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界面力学性能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74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材料描述 | 第52-55页 |
4.2.1 金属基体复合材料 | 第52-53页 |
4.2.2 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 | 第53-54页 |
4.2.3 基体弹性模量大于增强相弹性模量的复合材料 | 第54-55页 |
4.3 有效模量与界面刚度的关系曲线 | 第55-68页 |
4.3.1 二维均匀化有限元结果与理论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4.3.2 三维宏观正交各向异性有效模量与界面刚度的关系 | 第61-65页 |
4.3.3 长细比对E-kint曲线的影响及分析 | 第65-67页 |
4.3.4 颗粒性质对E-kint曲线的影响及分析 | 第67-68页 |
4.4 不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E-kint曲线 | 第68-69页 |
4.5 非理想界面CZM参数估计 | 第69-71页 |
4.6 空心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尺寸对E-kint曲线的影响 | 第71-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