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 形态学标记研究 | 第12-13页 |
1.2 染色体组型研究 | 第13-14页 |
1.3 生化标记遗传研究 | 第14-15页 |
1.4 基于分子标记的罗非鱼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2 微卫星标记与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 | 第16-18页 |
2.1 微卫星标记’ | 第16-17页 |
2.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 | 第17页 |
2.3 微卫星指纹图谱与种质鉴别 | 第17-18页 |
2.4 微卫星标记与罗非鱼表型相关性 | 第18页 |
3 微卫星标记与鱼类遗传育种 | 第18-20页 |
3.1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3.2 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微卫星引物筛选及样本容量确定 | 第21-34页 |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1.1 试验鱼 | 第21页 |
1.2 样品采集试剂及用具 | 第21页 |
1.3 DNA提取和检测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1.4 PCR反应、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试剂及仪器 | 第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23-26页 |
2.2.1 引物信息 | 第23-24页 |
2.2.2 筛选方法 | 第24页 |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4-25页 |
2.2.4 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2.3 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26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31页 |
3.1 罗非鱼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27页 |
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27-29页 |
3.2.1 家系混合DNA的PCR扩增图谱 | 第27-28页 |
3.2.2 等位基因数及大小 | 第28-29页 |
3.3 样本容量对遗传参数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1 样本量对平均等位基因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样本量对平均杂合度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样本量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4页 |
4.1 罗非鱼家系遗传分析中的微卫星引物选择 | 第31-33页 |
4.2 罗非鱼家系遗传分析中样本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不同罗非鱼家系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34-51页 |
1 材料与设备 | 第3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4页 |
2 试验步骤 | 第34-35页 |
2.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34页 |
2.2 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 | 第3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47页 |
3.1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 | 第35-36页 |
3.2 奥利亚罗非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等位基因数 | 第36-37页 |
3.3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杂合度 | 第37-39页 |
3.4 奥利亚罗非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 | 第39页 |
3.5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各家系Hardy-Weinberg检测 | 第39-42页 |
3.6 家系间的遗传分化 | 第42-47页 |
3.6.1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42-45页 |
3.6.2 F-统计量与基因流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平衡 | 第47-48页 |
4.2 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 | 第48-49页 |
4.3 遗传背景分析与罗非鱼家系育种 | 第49-51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