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分析及管段脆弱性概念 | 第22-32页 |
2.1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概述 | 第22-29页 |
2.1.1 雨水管网系统功能 | 第22页 |
2.1.2 雨水管网系统的构成 | 第22-27页 |
2.1.3 雨水管网系统的布置 | 第27-29页 |
2.2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概述 | 第29-30页 |
2.2.1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的定义 | 第29-30页 |
2.2.2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的作用 | 第30页 |
2.2.3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与雨水管网系统的关系 | 第30页 |
2.3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脆弱性 | 第30-31页 |
2.3.1 脆弱性概述 | 第30-31页 |
2.3.2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脆弱性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城市既有雨水管段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2页 |
3.1 设计因素 | 第32-36页 |
3.1.1 管径 | 第32-33页 |
3.1.2 管材 | 第33-35页 |
3.1.3 坡度 | 第35页 |
3.1.4 雨水口 | 第35页 |
3.1.5 检查井位置 | 第35-36页 |
3.2 外部破坏 | 第36-37页 |
3.2.1 覆土厚度 | 第36-37页 |
3.2.2 车辆荷载 | 第37页 |
3.2.3 施工破坏 | 第37页 |
3.3 水力因素 | 第37-39页 |
3.3.1 地表径流系数 | 第37-38页 |
3.3.2 暴雨强度 | 第38页 |
3.3.3 汇流面积 | 第38页 |
3.3.4 降雨历时 | 第38页 |
3.3.5 重现期 | 第38-39页 |
3.4 管理因素 | 第39-40页 |
3.4.1 运营时间 | 第39页 |
3.4.2 管道堵塞情况 | 第39页 |
3.4.3 定期检查清理 | 第39页 |
3.4.4 管理维修 | 第39-40页 |
3.4.5 安全培训及宣传教育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城市既有雨水管段脆弱性判定 | 第42-54页 |
4.1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 | 第42-43页 |
4.1.1 复杂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 第42页 |
4.1.2 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4.1.3 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43页 |
4.2 复杂网络常用的拓扑特征量 | 第43-46页 |
4.2.1 节点度 | 第43页 |
4.2.2 网络直径 | 第43-44页 |
4.2.3 网络效率 | 第44页 |
4.2.4 节点重要度 | 第44-46页 |
4.3 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46-47页 |
4.3.1 节点及边的形成 | 第46页 |
4.3.2 边的方向 | 第46-47页 |
4.4 影响因素功能模块的划分 | 第47-48页 |
4.4.1 功能模块的划分依据 | 第47-48页 |
4.4.2 功能模块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4.5 实例应用 | 第48-52页 |
4.5.1 节点度分析 | 第50-51页 |
4.5.2 网络直径和网络效率 | 第51页 |
4.5.3 节点的重要度贡献矩阵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影响图理论及权重赋值法的雨水脆弱管段预控措施研究 | 第54-70页 |
5.1 雨水管脆弱段预控分析 | 第54-55页 |
5.1.1 雨水脆弱管段风险预控的含义 | 第54-55页 |
5.1.2 脆弱性的风险欲控 | 第55页 |
5.2 雨水脆弱管段预控方法研究 | 第55-56页 |
5.2.1 影响图理论介绍 | 第55-56页 |
5.2.2 影响图理论的选取依据 | 第56页 |
5.3 影响图理论分析流程 | 第56-60页 |
5.3.1 确定价值节点 | 第57页 |
5.3.2 关系层的构造 | 第57-59页 |
5.3.3 影响图的筛选 | 第59-60页 |
5.4 基于权重赋值法的预控措施排序 | 第60-62页 |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0页 |
5.4.2 熵权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60-62页 |
5.5 实例分析 | 第62-64页 |
5.5.1 指标评价矩阵 | 第63-64页 |
5.5.2 无量纲化处理 | 第64页 |
5.5.3 计算熵值与熵权 | 第64页 |
5.5.4 结论 | 第64页 |
5.6 对既有雨水管段管径脆弱性的控制对策 | 第64-69页 |
5.6.1 所涉及的公式 | 第65-66页 |
5.6.2 结论验证 | 第66-67页 |
5.6.3 面向雨水管段脆弱性的调控措施 | 第67-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创新点分析 | 第71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
附录2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