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桩基础结构特点、作用及其分类 | 第9-12页 |
1.1.1 桩基础的特点及作用 | 第9-10页 |
1.1.2 桩基础的分类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桩基础现状研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桩基础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桩基础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桩基础的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工作性状及沉降计算 | 第19-27页 |
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工作性状 | 第19-21页 |
2.1.1 桩侧摩阻力 | 第19-20页 |
2.1.2 竖向荷载下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 第20-21页 |
2.2 单桩竖向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 第21-26页 |
2.2.1 单桩承载力 | 第22-25页 |
2.2.2 单桩沉降计算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西安市某高层住宅楼桩基础选型 | 第27-4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30页 |
3.2.1 地基土层分布 | 第27-28页 |
3.2.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30页 |
3.3 桩基设计的考虑因素 | 第30-31页 |
3.3.1 桩基设计中静载荷试验的重要性 | 第30页 |
3.3.2 桩基设计中桩型、桩长、长径比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3.3.3 桩土共同作用 | 第31页 |
3.4 备选桩型分析 | 第31-38页 |
3.4.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第32-35页 |
3.4.2 钻孔灌注桩 | 第35-37页 |
3.4.3 桩基计算参数 | 第37-38页 |
3.5 两种桩型综合比较 | 第38-40页 |
3.5.1 承载力特性 | 第38页 |
3.5.2 工程进度 | 第38-39页 |
3.5.3 工程质量 | 第39-40页 |
3.5.4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桩基础优化设计分析 | 第42-69页 |
4.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42-44页 |
4.1.1 FLAC~(3D)软件基本知识 | 第42页 |
4.1.2 FLAC~(3D)软件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4.1.3 FLAC~(3D)软件网格划分 | 第43页 |
4.1.4 FLAC~(3D)软件边界条件 | 第43页 |
4.1.5 FLAC~(3D)软件计算步骤 | 第43-44页 |
4.2 分析思路及计算原理 | 第44页 |
4.3 单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的三维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4.3.1 模型描述 | 第44-45页 |
4.3.2 模型基本假设 | 第45页 |
4.3.3 计算参数 | 第45-46页 |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6-63页 |
4.4.1 工况一桩径为 500mm,桩长为 25m | 第46-50页 |
4.4.2 工况二桩径为 500mm,桩长为 30m | 第50-52页 |
4.4.3 工况三桩径为 500mm,桩长为 35m | 第52-55页 |
4.4.4 工况四桩径为 800mm,桩长为 25m | 第55-57页 |
4.4.5 工况五桩径为 800mm,桩长为 30m | 第57-60页 |
4.4.6 工况六桩径为 800mm,桩长为 35m | 第60-63页 |
4.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试验 | 第63-68页 |
4.5.1 静载试验设计参数 | 第63-64页 |
4.5.2 静载试验成果分析 | 第64-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页 |